蜜糖?砒霜?EAR Acute Classic CD播放機

點擊上方 高保真音響雜誌 可訂閱哦!

產品簡介

Acute Classic的前身是EAR在2008年推出的Acute,但它不支持USB輸入;到2012年,EAR推出的一款新機型Acute 3可以支持USB輸入,售價達到了6095美元。

Acute Classic由EAR公司創始人Tim de Paravicini設計,以塗漆鋼為底座,其上為漆啞光黑鋁外殼,又配以金色點綴,簡潔卻不失高貴。打開外殼,機器內部的電路設計也頗為考究,在一個獨立的數字信號輸入板上的是Wolfson WM8741 DAC晶元,可處理24/192解析度的信號;在配套的集成電路和無源部件之間,找到了USB和S/PDIF接收晶元。

在Acute Classic的各樣組件當中,佔據空間最大的就是它的模擬輸出板了,其中包含一個自定義輸出變壓器繞立體聲,以及含有兩陶瓷管插座和ECC88直立子板(6DJ8)雙三極體用來放大輸出信號。儘管真空管很容易拆卸,但是EAR的說明書明確說明了用戶不可擅自更換真空管:「更換真空管的產品不在保修範圍內。」

Advertisements

在保持EAR傳統這一方面,Acute Classic採用了一貫的鍍鉻、拋光的前面板;面板右側有用來顯示音軌信息、播放解析度的LED屏,和音量旋鈕。EAR表示這款新的CD機可以直接驅動功放,其中輸出變壓器緩衝了模擬輸出信號,功不可沒。

前面板的左側為耳機介面、CD托盤和六個按鍵,除「打開/關閉,停止,播放/暫停,上一曲,下一曲」這些按鍵外,第六鍵用來切換播放CD和數字輸入:USB(24 / 192),S / PDIF同軸(24 / 192),和S/PDIF光纖(24 / 88.2),分別可由後面板的USB,RCA和轉換插座與相應設備連接。同時在後面板有一對單端(RCA)和平衡(XLR)輸出插孔。另外EAR配備了遙控器進行遠程控制。

Advertisements

設置和安裝

因為EAR聲稱Acute Classic可以驅動功放,我就用Acute Classic替換了使用多年的Sony SCD-777ES SACD/CD播放器,接入了我的聽音系統——Shindo Laboratory Masseto前級、Haut-Brion功放和Altec Flamenco音響,喇叭線是Auditorium 23,電源線為Luna Cables和機線。

為了測試Acute Classic作為USB解碼的能力,筆者使用了線聖Carbon USB線將其連接在iMac上(運行OS 10.7.5系統),將EAR選為音頻輸出設備,iMac將識別為「xCORE USB 2.0音頻輸出」。

當筆者用Acute Classic播放歌曲時,它能夠準確無誤地顯示歌曲文件的大小。唯一令筆者感到不盡人意的是當CD碟盤打開時,很難看到下面的按鍵。不過這大概算是CD機的通病吧,算不上是硬傷。

聽感:作為CD機

筆者首先試聽了馬勒第一交響曲,這是由米特羅普洛斯和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在1940演奏的版本,這是筆者第一次把這首曲子認真從開始聽到結尾,在Acute Classic的表現下,樂曲不僅細節分毫畢現,更展現了從未體驗過的畫面感:在表現樂曲較歡快的段落時能夠張弛有度、每個撥動琴弦的細節都清晰可見、樂器的分離度也非常高,層次分明,空間感十足。但另一方面,Acute Classic在演繹高音部樂器時顆粒感有些稍強了,聲音稍顯粗糙。

接下來的幾天內筆者繼續在Acute Classic上播放了各種類型的音樂,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播放,機器的顆粒感並沒有太大的改善,超群的解析力使它能很清晰地將CD的錄音問題展現出來,可以說這是一部能真實反映錄音情況的機器,錄音較差的作品在播放時會暴露不少問題。好在筆者大部分CD錄音質量都很不錯,不得不說用Acute Classic欣賞錄音質量高的作品真的是一種享受。

平時欣賞音樂時,我通常會把Acute Classic的音量旋鈕旋到12點鐘位置,而Shindo Masseto前級通常旋到9點鐘位置(Shindo的器材通常增益較高,能夠更高效地驅動Auditorium 23 Hommage Cinema音響)。當然,筆者也嘗試不同器材的音量組合,發現將所有器材的音量旋鈕都調到8點鐘方向時聲音最為順滑,不過可惜音量有點太小了。

隨後,筆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顆粒感是由Shindo Masseto前級帶來的,於是筆者嘗試繞過前級,直接使用Acute Classic的前級輸出接到Shindo Haut-Brion功放上。改進之後開聲的一瞬間,筆者感受到的是這幾天內從未感受過的順滑之聲,此外還具備均衡的三頻,佐以恰到好處的音染——這種耐聽、優雅的聲音正是筆者夢寐以求的。

聽感:作為USB解碼器

用Acute Classic做了幾周CD機后,筆者嘗試將它作為USB解碼使用,然而高頻顆粒感過強的缺點依舊非常明顯。這次筆者試聽的是Fairport Convention樂隊在1969年發行的專輯Liege & Lief中的歌曲Crazy Man Michael,這是筆者從CD上抓取的AIFF文件。結果Sandy Denny的嗓音一反常態地粗糙,連Sandy Denny的打擊樂和Dave Swarbrick的大提琴獨奏時的泛音也是如此。

筆者切到Up to Me這首歌,這是Jethro Tull在Aqualung專輯中的一首歌曲,同樣是CD抓取的音軌。一言難盡,Ian Anderson的齒音量感太大了、加上過於刺耳的原聲吉他和電吉他將聽感降低了好幾個檔次。

緊接著,我又聽了Hillary Hahn錄製的埃爾加的小提琴協奏曲,這是由科林·戴維斯爵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協助演奏的。管弦樂的高音部分依舊刺耳,感覺已經對不起Hahn精巧絕倫的演奏了。

最後只能通過系統搭配解決高音的問題,筆者搭配AudioQuest夜鷹耳機重新試聽了上述歌曲。夜鷹漆黑的背景和厚重的聲底對高音的顆粒感有所改善,但還是不盡人意,至此筆者決定放棄將其作為USB解碼的功能。

原載Stereophile,翻譯:西電Hi-Fi社

…………………………………………………………

高保真音響雜誌

微信號:HighFidelity

運營人員: 馮玉鵬 MZ014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