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的《鴨頭丸帖》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由於其書藝超群,歷來與王羲之並稱「二王」,或尊稱為「小聖」。官至中書令,人稱中書令。王獻之曾經擔任過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成為簡文帝駙馬後,又升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但政績一般,遠不如他的書名顯赫。

王獻之生於這樣的家庭,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書聖",母親及叔、祖輩、眾兄弟都是書法大家,從小的習是在所難免的。而他較之他人又更為勤勉,在學習書法時更為下力、專註、其性情也頗具乃父之風。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闢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Advertisements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

王獻之《鴨頭丸帖》

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行草書。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Advertisements

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