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的精神支柱,他叫威廉華萊士

青葉 時拾史事

威廉·華萊士的崛起之路猶如中國版的梁山好漢,蘇格蘭在遭受愛德華一世的戰爭洗禮之後,已經變得羸弱不堪,國家利益任由英格蘭的宰割,本國的統治者也成為愛德華一世國王的傀儡。因此,在這樣的時局之下,最容易造就一批揭竿而起的綠林好漢,他們對國內的傀儡政權感到不滿,又強烈憎恨異族的入侵;他們帶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趁著亂世,走上歷史的舞台。

假如蘇格蘭在經過伯力克戰役和鄧巴戰役之後,完全屈服於英格蘭的統治,與此同時,愛德華一世也能夠在蘇格蘭推行比較積極,開化的政策,那麼,也就沒華萊士什麼事了,不出百年,蘇格蘭的民族認同感會逐漸向英格蘭靠齊,真正走向統一。

可是,歷史總是給人驚喜,如果一切都那麼順利,那也就不叫歷史了。愛德華一世征服蘇格蘭,並不沒有真正將蘇格蘭民族放在和英格蘭人一樣的地位上,在他的眼中,蘇格蘭人只不過是北方高地上的「鄉巴佬」。因此,從一開始,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就只是征服,而不是歸化。當他在伯力克戰役和鄧巴戰役之中,憑藉勝利,對蘇格蘭人民犯下滔天罪行之後,蘇格蘭人民中的有志之士,就從沒想過原諒愛德華一世,也從未向英格蘭認輸過,這其中就包括威廉·華萊士。

實際上,在起事之前,華萊士在蘇格蘭幾乎沒有多大的名氣,更別提在英格蘭人中了。他不是名門之後,也不是王室貴胄,否則的話,後面人們在對他的身份進行考察的時候,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困難了;華萊士在他的家鄉,可能是一個家境比較殷實的貴族,以他的身份,自然無法和那麼伯爵之類的大貴族相提並論,但是,也不至於和那麼所有財產加起來只有一把劍,一套盔甲和一匹馬的寒酸的騎士為伍。

不過,雖然出身平凡,但是華萊士本身透露著不一樣的魅力,他擁有著一定的軍事經驗。或許是英格蘭人的入侵對他的家鄉造成影響,損害了他經營的產業,或許是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刺激,使得他無法眼睜睜看著國家淪落到如此的地步,從而讓他決定,開始進行一場反抗英格蘭人的運動。華萊士的起義應該說是成功的,在他的周圍,很快就聚齊起一幫人,相信華萊士能夠因著他的魅力和能力,讓這個起義軍能夠團結在一起,才能在蘇格蘭的貴族中顯露出來,才能一直走到蘇格蘭的前台。

在那個都對愛德華一世俯首稱臣的環境中,能夠有這樣一位逆流而上的人物站出來反對英王,已經能夠讓人們刮目相看,並且在他手底下還有一支像模像樣的起義軍,對於不敢正面對抗英王的蘇格蘭主政者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炮灰了。

華萊士平凡的出身並沒有阻止他獲得巨大的名聲,他周圍的騎士都很擁護他,甚至於到什麼地步呢?他宣布,如果蘇格蘭的國王巴里奧不在國內期間,他就是英格蘭的攝政。這話,即使是那些顯赫的名門貴族,也沒有幾個敢說的。

華萊士所領導的起義軍在相當程度上團結了蘇格蘭人民,即使華萊士失敗之後,他立馬成為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標誌性人物,正是從華萊士那裡汲取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後來的蘇格蘭人才能堅持獨立運動,生生不息。因此,面對著北伐成果即將失手,愛德華一世心裡著急了。

此時的愛德華一世在做什麼?他正忙於鼓勵和策動他的英格蘭貴族們,出兵出錢攻打對面的法蘭西人。愛德華一世從繼承王位起,就與戰爭結下不解之緣

,這位強勢的英王,為了他戰爭的名望,已經連續幾年不停地徵稅作戰,再徵稅,再作戰,人民的生活已經相當拮据,貴族們也不願意再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刀劍之上。因此,為了緩解北方局勢的壓力,他必須藉助一切辦法徵集錢糧兵馬。

愛德華一世在任上做的最令後人稱讚的一件事是,他完善了議會制度。不像他的父親和祖父,愛德華一世從來沒有無故解散過議會,他深刻明白議會召開對於國家大事的干預和處理是多麼重要,他從不為私人的利益和慾望而停止任何議會的召開。1283年和1295年秋季的「模範會議」中,分別有110人和400人出席了議會,與會者包括了世俗貴族,教會貴族,騎士代表,市民代表,因此,愛德華一世同他的父輩們比起來,不缺專制,但是更加開放,這足以讓人們對他的王權加以尊重和信賴。

再次北伐的前夕,愛德華一世和貴族們達成了妥協。貴族們要求他重新確認兩份重要的法律文件,《大憲章》和《森林憲章》,這兩份文件毫無例外都是提醒愛德華一世注意自己王權的範圍,警示他不要越界,否則,他們只能換一個能夠站在對面,簽署這些文件的國王。愛德華一世也許諾,不再以「怨恨和憤怒」對他發對他的貴族們,作為交換,貴族們同意出兵蘇格蘭,鎮壓反對英格蘭的起義運動。

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成為了戰時指揮中心,國王在這裡開始了招募軍隊,預備糧草,等一切就緒的時候,浩浩蕩蕩近三萬人的部隊出發北上蘇格蘭。

1297年9月,英王派遣的瓦倫那伯爵的先頭部隊達到斯特林橋頭,斯特林橋橋面狹窄,英軍要完全通過得要11個小時。渡河之前,瓦倫那伯爵的一名騎士向他建議說,如果蘇格蘭人趁英軍渡河時發起攻擊,將是致命的,為了以防外萬一,可以先派遣一支側翼部隊從上遊河口渡河,在兩側牽制蘇格蘭人,這樣可以確保順利渡河。但是,自負的瓦倫那伯爵並沒有聽取他的建議,當即命令部隊過橋渡河。

此時在暗中埋伏的蘇格蘭長槍兵已經默默等候多時,華萊士在戰役的前夕,就制定了這個誘敵深入的計劃,打算在這裡殲滅英軍的先頭部隊。當英格蘭人渡河差不多過一半時,埋伏的蘇格蘭人持著長槍,如猛虎下山,猛撲過來,英格蘭人頓時亂了陣腳,被戳死的士兵不計其數,被淹死的士兵多如牛毛,這一戰中,英格蘭的先鋒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近5000人喪生於此。

勝利的華萊士充分運用策略打贏了這一仗,然而,他卻沒有看到蘇格蘭的軍隊在此役中暴露的缺點,他們的戰術仍然停留在過去:大量的長槍兵配合一些劍客和盾牌手,其他人手持著戰斧和鉤鐮槍,這些缺點將成為這支軍隊致命的打擊。

出師不利的愛德華一世打算了很久,決定退回愛丁堡,正在此時,他得到消息,華萊士的主力正出沒在福爾柯克附近的一塊樹林中。他率兵星夜兼程,在1298年的7月份展開了與蘇格蘭的遭遇戰。

此役的前天晚上,愛德華一世不慎從馬上摔下來,被踩斷兩根肋骨,而這個時候的他已經59歲了,據他60歲生日也沒有幾天。第二天的清晨,英格蘭軍隊和蘇格蘭軍隊都擺好了陣勢,蘇格蘭軍隊的裝備明顯落後於英格蘭軍隊,蘇格蘭人大部分都不穿戴盔甲,只有前排的長槍兵頭戴小圓盔,穿著廉價的鎧甲,就是一種軟質的謹慎外衣,幾乎抵擋不住刀劍的穿刺,而愛德華一世則為這場戰役準備了近3000名重型騎兵和2萬名步兵,他的騎兵全副武裝,從戰馬到刀劍,都是最先進的配備,他的步兵中有著令人膽戰心驚的殺手鐧:十字弓兵和弓箭兵。這場戰役如果不出意外,從開始就可以看出勝負。

蘇格蘭人的騎兵不堪一擊,很快就被英格蘭人的騎兵擊退,只有他的長槍圓形陣死死抵抗,愛德華一世的遠程攻擊部隊這個時候派上了大用處。十字弓兵和弓箭兵擺好陣勢,漫天的箭雨帶著搜搜的聲音,投入到蘇格蘭人的懷抱中,蘇格蘭人組成的密集的長槍陣,盾形兵陣和其他手持長矛,斧頭的步兵就連躲避的空間也找不到,齊齊躺倒在箭矢之下。很快,蘇格蘭人就抵擋不住,陣型開始動搖,部隊開始潰散,英格蘭人趁機開始了收割。英格蘭人在這場戰役中僅僅損失兩千人,而蘇格蘭人幾乎全軍覆沒,華萊士自己也從戰場上逃跑了。這可以說是英格蘭人對先前斯特林戰役最好的復仇了。

華萊士在這場戰役中也丟掉了自己的光環,他沒有選擇戰死而是逃跑,使得他在軍中的威望一落千丈,因而他辭掉了攝政的職位。愛德華一世國王在這場戰役中洗刷了恥辱,但是,他自己並沒有從中得到多少的解放,法蘭西人,國內反對派貴族,蘇格蘭人,愛德華一世越忙事情越多。

除了華萊士,在蘇格蘭還有一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羅伯特·布魯斯,這也是一位年輕的貴族,他的爺爺羅伯特·布魯斯曾經在亨利三世的宮廷之中當了將近20年的法官,當他再次以蘇格蘭人的身份起來反對英格蘭人時,名門之後的光環的確能夠吸引到不少人,1302年,法國人在戰場上被弗蘭忙人打敗,蘇格蘭人無法獲得支援,羅伯特想要投靠英格蘭人,無奈他在爭奪王位時謀殺了他的對手,被判為有罪之人,無法投降,就自己帶兵打游擊了,並在1307年建立了自己的權威。

華萊士失敗之後,並沒有銷聲匿跡,他繼續堅持游擊戰爭,和英格蘭人在邊遠的山地展開鬥爭。從1300年,1301年,1303年英格蘭人不斷鎮壓華萊士的起義運動。事實上,蘇格蘭內部也面臨著很大的分裂,有的主張投降英格蘭人,有的堅持獨立運動,這樣的分裂在蘇格蘭高層之中不斷持續,最終造成華萊士起義的失敗。

華萊士最後因為叛徒的出賣,在1305年被英國人抓住,送往倫敦,在他面前的命運絕不會是有任何希望的,這在華萊士被捕的那一刻就註定了。

華萊士被帶到威斯敏斯特,被指控犯有叛國罪以及在戰爭中對平民存在的暴行,法官判處他死刑。華萊士在審判的當天,頭上被人帶上了一頂橡木做的王冠,這並不是榮耀,而是恥辱和警示,因為這花冠代表著華萊士是那麼犯上作亂的逆臣賊子的國王。華萊士對其中之一的叛國罪進行了辯解,他說:「我沒有背叛過愛德華,因為我從來就不曾是他的臣民。」

行刑的那一天,華萊士從倫敦塔被帶出后,被人剝光衣服,帶著鐐銬,跟在一匹馬的後面,在人群中進行遊行,之後他被處以絞刑,他的腸子被挖出焚燒,他的頭被砍下來,懸挂在倫敦橋上,身體被肢解,送往四個不同的地方進行展示。

歷史通常告訴我們,一個人活著做出的成就或許沒有什麼影響力,但一旦死去,將會產生莫名其妙地成為強有力的精神嚮導,繼續他生前的事業。華萊士就是如此,他的死並沒有使得蘇格蘭人的獨立運動偃旗息鼓,反而是他給人們的鼓舞使得人們更有信心去爭取獨立,不成功不罷休。

愛德華一世面對如火如荼地蘇格蘭獨立運動已經耗費了最後幾年的心血,1307年,當他再一次御駕親征時,死神降臨到他的身邊。長期的戎馬生涯,以及最後幾年紛繁不斷地事務,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度衰老,他因病死在北上的路途中,望著帝國未完的事業合上了雙眼。

蘇格蘭的事務成為愛德華一世一生的遺憾,這位國王尚未繼位時,便展現了金雀花王朝君主的優良傳統,武功卓著,雷厲風行。繼位不到幾年間,就平定英格蘭本土內大大小小的叛亂,並將威爾士人徹底納入囊中。即使不論戰功,這位君主文治的功績也相當卓著,在愛德華一世的任內,議會制度成形,確立了英格蘭國是商討的基礎,同時完善了各方面的法律文件,使國家行政事務的運行有法可依。同他的父輩們先比,他完全可以站在和亨利二世同一等級的地位,在這之下是獅心王理査,即使望眼未來,金雀花王朝已經走到了將近一半的生涯,剩下的幾位君主也難有超過愛德華一世的。

愛德華一世在臨終的遺言中,告誡他的兒子,卡那封的愛德華,即愛德華二世:帶著他的骨灰征討蘇格蘭,直到最後一個蘇格蘭人投降為止。他念念不忘的征討大業是否會在他的兒子手中完成,究竟愛德華二世能不能將這個金雀花王朝這個偉大的姓氏愛德華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在面對法蘭西的威脅時,愛德華二世能否在百年戰爭的進程中保持先祖的傳統,維護父親所創立的統一大業?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

《英國史》休謨 著

《金雀花王朝——締造英格蘭的武士國王與王后們》丹·瓊斯 著

《英國史》屈勒·衛林 著

《牛津英國通史》肯尼斯·O·摩根 主編

《圖解世界戰爭戰法》馬修·貝內特,吉姆·布拉德波里等著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關注我就對了

你還可以通過網易雲閱讀、騰訊新聞客戶端、zaker、鮮果、flipboard多種形式搜索訂閱時拾史事。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