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人沒有衛生巾,「那幾天」來了她們如何解決?

有一天,突然想起女人能在生理期間用衛生巾「止血」,就很好奇,衛生巾是什麼時候被發明出來的呢?在還沒被發明出來前,古代女人或者近代的女人又是怎麼樣度過自己的「那幾天」呢?

其實在遠古時代,社會還是媽媽們在做主,那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先進的東西,但是突然流血了咋辦?擦乾了就是了撒。是的,原始社會也就一個樹葉做的圍裙,婦女們通常扯一把乾草或樹葉來擦乾就了事,她說:風雨中,這點血算什麼?甚至有婦女一直坐等大姨媽離開。靠海的地方可以用海綿墊著。

在古代的時候純天然的海綿和乾草是古代女性在例假期間的首選之物,因為它們具有非常好的吸水性,所以說海綿和乾草是原始人處理理解的問題妙處。到了民國用的是上圖中的這種東東,叫月事帶。

到了奴隸社會,就有了一定的外衣,女性也開始遮蔽自己了,才開始了用乾燥物墊著。

其實在唐朝的時期,智慧的中國女性發明了「月事帶」,將草木灰放入布巾中,月經時放在身下。這種設計方便清洗更換。不過我想古代女人結婚早,往往十幾歲就當媽了。那時也沒有避孕措施,身體沒啥問題的基本上都一窩一窩生起來沒完,所以對於騎馬布的需求不會像今天這麼大。

19世紀,西方出現了一種「衛生圍裙」,看起來有點像日本相撲運動員的兜襠布。但是要靠安全別針或吊夾固定,所以月經來的日子,如廁很不方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一名來自法國服役的美國女護士,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並且還利用那時代剛發明不久的人造棉繃帶以及手術棉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拋棄式衛生棉」,這可能是那次的戰役中為了有意義的發明了。

紙漿棉條

紙漿棉條在歐美開始流行,由一位美國男士發明。這種衛生棉是將紙漿用棉纖維包裹的,吸水性更強,是現代衛生棉的雛形。

隨著不幹膠技術的普及,「自粘式背膠衛生巾」誕生。

衛生巾首次出現了衝壓花紋。1989年,第一款帶有護翼的衛生棉面世。

1990年,「絲薄衛生棉」面世,開啟了衛生巾更輕,更薄的新紀元。

風把河岸的柳樹吹得柔軟的時候,母親總要剝下一簍一簍的柳樹皮,背回營地。她將柳樹皮在火上輕輕燒燎了,讓它們變得更加的柔軟,然後撕成細絲,再在腿上反覆揉搓,使它們蓬鬆,晾乾后儲存起來。那時我不明白它們是做什麼用的,問母親,她總是微笑著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這是〈節選自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把晒乾的柳樹皮墊到身下。生活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游牧民族鄂溫克族是這麼乾的。

姥姥輩:布口袋裡面裝爐灰,每天把灰倒出來洗洗口袋,

媽媽輩:衛生紙卷,吸水性好,但沾水后易斷,運氣好卡在褲腿,運氣不好一邊走一邊掉在路上尷尬

19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隨著大門的打開,婦女衛生巾也來到中國。在這之前,城市裡的女性用的都是衛生紙,可以自己摺疊,也可以買摺疊好了的,紙張粗糙,用起來很不舒服,要用衛生帶,把衛生紙放在裡面,衛生帶是膠皮製的,冬天用起來冷,夏天悶熱,大腿之間很不舒服,還常常磨皮了大腿的內側,味道自然也很難聞。鄉村女孩子來了月經不知道怎樣處理的狀況。她們或者多穿褲子,把褲子弄得髒兮兮的;或者拿幾片破布,放在褲襠上。我在鄉村裡教那些女孩子做衛生帶,那個時候,布做的衛生帶都象徵著文明,象徵著一種城市與鄉村不同的文明生活方式。

一袋女性衛生巾帶來的不僅是衛生用品,而是一種新的觀點和文化:對女性的關愛和文明的程度。

衛生巾改變了女性的生活,保護女性的身體,提高女性生活質量。捐贈物資中的女性衛生巾,標誌著人們對女性的關愛——這種關愛是細微的、體貼的、有用的、實際的。幫助受災的人們,關愛受災的女性,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我認為,以婦女衛生巾的普用為標誌之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