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寶寶的血常規化驗單

拿到血常規化驗單后,我們首先應關注什麼?

一、看參考範圍及特殊符號

掌握難度:★★☆☆☆

如果寶寶出現了發燒、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身上有出血點等癥狀,就需要化驗血常規了。血常規一般是用來衡量血液變化的化驗項目,它不僅能反映寶寶身體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還能夠簡易判定感染的是病毒還是細菌。另外,它還可以說明寶寶的營養狀況,看看寶寶有沒有貧血。

如何查看

雖然血常化驗單裡面有很多項,其實家長們只要能夠看懂其中關鍵的幾項就可以了,那就是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C反應蛋白,其他許多繁雜的項目掌握起來比較困難,也很難專業,所以那些還是交給醫生吧。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下白細胞(WBC),小兒正常白細胞在寶寶不同年齡階段正常值是不同的,

出生時:白細胞數9~30/×109/L;

2周:白細胞數5~21/×109/L;

3個月:白細胞數6~18/×109/L;

6個月~6歲:白細胞數6~15/×109/L;

7~12歲:白細胞數4.5~13.5/×109/L;

成人:白細胞數4~10/×109/L

以上數值只供參考,必須還要結合臨床癥狀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GB)

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攜氧從肺部到全身,然後載二氧化碳回到肺部排出。而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要是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血紅蛋白。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會隨年齡略有變化。但如果孩子貧血,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變化。

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WBC)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由於各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如果寶寶的病情不一樣,也會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發生變化。

一般而言,我們只要掌握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N)和淋巴細胞(L)的分類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醫生是根據白細胞的數量來判斷寶寶是否受到了身體感染,然後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麼類型的感染,這樣對判斷使用藥物的類型會很有幫助。

血小板計數(PL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如果沒有它,人們就會因為一個小傷口而血流不止。所以,如果血小板減少,說明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

有些指標放在成年人身上是很高的,但是在嬰幼兒身上卻是非常正常的。驗血報告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整體情況來評定。

C反應蛋白

超敏C反應蛋白它是血漿中的一種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是由肝臟合成的反映全身性炎症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誌物,屬急性時相蛋白,微生物入侵人體可升高。超級C反應蛋白出現快,半衰期短,隨炎症過程發生變化。

由於這些特點,所以經常檢查此指標提示炎症程度。炎症為一大概念,細菌感染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就是說細菌感染肯定會出現炎症,但有炎症時未必是細菌感染。為此,判斷C反應蛋白增高時還應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先應該確定是否為細菌感染,再根據C反應蛋白增高確定嚴重程度,考慮治療方案。

看血規化驗單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哪項檢驗結果異常,哪項後面就會一個升降符號。如果是「↓」或「L」,提示結果低於正常,而如果是「↑」或「H」,說化驗明結果高於正常。對於不同日齡、月齡和年齡段的寶寶而言,白細胞等項目的具體參考值還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對照參考範圍也很重要。

二、從血常規結果區分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掌握難度:★★★☆☆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總數和分類是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重要的參考資料,尤其在兒科急性發熱、感染性疾病診治中,血常規檢查常是區別細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嚴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

所以孩子生病後去醫院看病,常常有醫生建議去做血常規化驗。在兒科發熱的患兒,白細胞和分類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為鑒別細菌性或非細菌性感染的指標。

白細胞數高於正常,一般指示有感染或炎症。但僅憑藉一個白細胞數目不夠準確,在檢查白細胞數目時還要進行白細胞的分類。白細胞可分為中性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等。其中,細菌感染時中性細胞多增高,超過70%;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多增高,超過50%。

如果在白細胞增高的同時存在中性細胞的增高,比較符合細菌感染,應選用抗生素治療;

在白細胞「正常」或稍降低水平的同時存在淋巴細胞增高,比較符合病毒感染。

現醫院化驗單上均以成人正常值為標準,不少兒科醫生也以此標準值去判斷不同年齡患兒,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一些醫生也常常機械地將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診斷為細菌感染,必須要結合臨床癥狀來看。

小兒時期貧血的主要指標

1.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紅細胞壓積:這是主要判斷小兒時期貧血的主要指標。貧血可根據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數量分為輕(90—110g/L)、中(60—90g/L)、重(30—60g/L)和極重(<30g/L)四度。

但要注意的是:

由於寶寶在生后2—3個月有「生理性貧血期」(這是因為紅細胞增生減低以及胎兒紅細胞生存期短,生后逐漸破壞,生后3個月內體重增長最快等因素所導致)。應注意和「病理性貧血」相鑒別,「生理性貧血」是在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無需治療,但應注意在飲食中必須有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質,對於早產兒尤需及時添加含維生素E和葉酸等食物。

若血紅蛋白下降<70g/L或合併其他疾病,應考慮輸注少量的紅細胞。鐵劑對生理性貧血無效。出生體重極低的早產兒,若生理性貧血很難恢復可能由於紅細胞生成素嚴重缺乏所致,目前可使用紅細胞生成素治療。

本文編自網路,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