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專為楚霸王項羽做的瓷器,到底長什麼樣?

霸王題材如何入瓷畫?

清雍正皇帝非常欽佩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志豪情,因此,很想將這一題材融入瓷畫中。一天,他召見宮廷西洋畫師郎世寧,把這個想法下旨給他。

郎自然不敢怠慢,冥思苦想了幾日,也作了無數張草稿,但無一入得了雍正帝的法眼:不是畫面題材太直白,就是虞姫的容貌不夠嬌美……原由是外國人的審美情趣與中國人不一樣,他們似乎更認為中國的美人應該是小眼睛、塌鼻子、大餅臉等,因此,畫來畫去總跳不出他們的固定審美模式。

雍正不滿意,又命宮廷畫師賀金昆、唐岱、冷枚、戴正、鄒文玉等拿出畫稿來,但最後無一人的作品能中雍正下懷的,幾乎都跳不出烏江、駿馬、美女、刎別等悲壯畫面,雍正心裡要的是「畫面輕鬆明麗,又能激起無限悲壯激烈的遐想」。

雍正夢中得巧思

完不成皇上的御差,郎世寧和一群宮廷畫師都十分苦悶,一段時間后的一天夜裡,雍正忽得一夢,夢見滿山遍野的虞美人花在驕陽下怒放,煞是壯觀……夢醒后久久不能平靜,第二天一早,就將此夢景告知郎世寧。君臣一拍即合:用嬌美的虞美人花來替代「項羽刎別烏江」的美麗傳說,既含蓄又富有詩意,真乃天工之巧思!於是,就有了怒放的虞美人入瓷畫的先例。京城中的琺琅彩瓷上出現了嬌艷欲滴的虞美人圖,遠在江西景德鎮的督窯官唐英自然不甘落後,馬上讓畫師在粉彩、五彩、青花等瓷品都開始繪製虞美人圖,以博取雍正的歡心。據景德鎮陶志記載,唐英還命人種植了一大片虞美人花,讓畫師實地臨摹寫生,以求更確切地表現虞美人花的誘人姿態。由此,雍正官瓷中不乏見到用虞美人花入畫的官窯佳器,幾乎囊括了所有瓷品。

虞美人花很美,顏色鮮艷絢麗,紅、黃、紫、蘭、青都有,莖稈纖細妖嬈,纖綣而婀娜,格外迷人。有人將它誤認為罌粟花。其實它和罌粟並非同一類植物,雖然粗看很像,但細細回味還是有明顯區別:罌粟屬草本植物,全株粉綠色,葉長橢圓形,抱莖而生,夏季開花,花朵大型而艷麗,有紅色、紫色、白色,向上開放,花瓣較厚;虞美人又名麗春花、賽牡丹、滿園春、仙女蒿、虞美人草,花蕾是垂下的,待花開時才逐漸向上,花瓣像蟬翼般的薄,有絲綢質感;罌粟的枝幹光滑而粗壯,虞美人的枝幹上布滿密密的絨毛,且枝纖細;罌粟開花后結的果實較大,虞美人結的果較小……細觀雍正官窯上的虞美人花都能發現它與罌粟花的區別。

雍正喜歡在官窯器上用虞美人入畫,不光是喜歡虞美人的優雅迷人的姿態,更深層的原因是借物托志,對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本色的欽佩和崇拜!

雍正帝是歷史上以勤政著名的皇帝,他崇拜古時候的英雄人物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這段千百年來令文人雅士吟詠不息的愛情佳話,自然也在雄才大略的雍正帝心中激起頗多的聯想和感嘆。

景德鎮遍植虞美人

在四面楚歌的垓下,項羽悲傷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絕句!

在司馬遷筆下,項羽是個頗重情義之人,別說別姫,就是要離開他那朝夕相處了五年的烏騅馬也十分難過,最後將它託付給烏江亭長好好侍候它。虞姫在他的心中更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位美人,能文善武,對他忠貞不二,時刻陪伴在他身邊,共同出生入死。可以想象,他連馬都割捨不得,怎麼可能捨去心愛的虞美人?後人說虞姬聞大王悲歌后,坦然自刎,以解脫項王的系絆,讓他能毫無牽挂地突圍出去。

虞姬在和出「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悲壯之聲后,飲頸自刎!也有說她上吊而逝的,這些細節司馬遷都沒著述,只說項王數行淚下,眾人莫敢仰視。不管當時具體細節如何,但這段悲壯的愛情故事成了千古絕唱!如果,有吹毛求疵之人非要鑽牛角尖,問司馬遷「當初項羽殺出重圍至烏江邊,只剩二十五騎,誓死不過江東,最後全部遇難!人都死完了,怎麼還能複述當初垓下軍中帳內的悲慘情景?」

面對此責問,可能已成千年之魂的司馬遷也啞口無言了。其實,故事只要編得合乎情理,能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就行,未必非要去追根究底,數千年來,幾乎很少有文人騷客去責詢司馬遷著述的細節真偽,都相信這些細節符合項王和虞美人的性格特徵。我們信了,雍正皇帝一定也信,故喜歡將虞美人花入官窯佳器中。督窯官唐英也一定揣摩到雍正帝的內心世界及愛好,才多次將虞美人花的優雅身姿植入官窯器上,以博雍正一笑。當時在景德鎮御窯附近遍植虞美人花,這大概也是唐英的煞費苦心,既讓御窯畫師能找到更好的靈感,找到更佳的表現形式,又能讓自己心靈得到愉悅。唐英是藝術修養頗高的文人,自然對霸王別姬優美傳說十分傾心。他愛虞美人花也是可以理解的!以花卉入瓷畫,早在唐宋的瓷器上就大量出現,纏枝蓮代表聖潔高雅,纏枝菊預示耐寒霜,也是長壽的象徵……而以嬌艷的虞美人花入瓷畫確是雍正帝別出心裁的構思,也為瓷壇的天地里樹起了一朵耀眼矚目的藝術奇葩。悲歌當泣,以物寄情,足見雍正帝對楚霸王項羽的思念和感懷!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