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酒具是什麼樣的?藏族酒器

說起藏族,這可是「出生會跳舞、走路會唱歌」的民族。能歌善舞的藏族,在親友聚會時自然少不了飲酒作樂。其實,藏族的酒具有較為悠久的演化歷史,今天藏漢雙語網的小編就盤點一下,藏族歷史上出現過的那些酒具。

一、青稞酒:藏族人最愛飲用的酒類

首先要說的,是藏族人最愛飲用的「羌」(chang),即青棵酒。雖然對於釀酒史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在西藏各考古遺址的出土酒具和關於飲酒的文獻記載,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藏族的釀酒歷史。比如:拉薩曲貢遺址出土陶質酒具圈足杯,距今有3500年的歷史。由此可以推斷,當時藏族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釀酒技藝。扎囊縣結色溝吐蕃古墓(傳說此為松贊干布的兒子芒松芒贊的墓地)出土高足杯、高足壺各一件,其中高足杯為酒具。

Advertisements

此外,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傳記篇記載了松贊干布時期老臣韋·邦多日義策用青棵煮酒邀請贊普到家品嘗。可見,公元7世紀,釀酒和品酒在西藏上層已經甚為流行。

其實,藏族除了青棵酒,還釀造白酒和葡萄酒。而藏白酒主要釀造地為藏東地區和日喀則亞東一帶,其釀製原材料也是青棵。至於葡萄酒的釀造僅局限於藏東芒康縣的鹽井鄉,這裡處於三江交匯的谷地,氣候溫暖濕潤適於種植葡萄。18世紀西方傳教士到西藏探險,並在此建立教堂傳教佈道,同時也將釀造葡萄酒的技藝也傳給了這裡的藏族信眾。現在,居住在這裡的藏族天主教徒大多會釀造葡萄酒。

酒的產生,也孕育了器具。人們依據自身生存的自然環境,就地取材來製作各種酒具,史前人類生產技術低下,利用泥土製作陶質、木質和角質酒器。而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開始冶鍊金屬製作金屬器具。而後由於戰爭中的人口遷移,貿易往來以及文化交流,使得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器具文化也隨之相互影響。到如今,工業產品的廣泛推廣,傳統的酒具已經漸漸退出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為家中的陳設品或博物館的收藏品了。

Advertisements

二、細說酒具:受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綻放異彩

藏族的酒具類型多種多樣,按功能可以分為酒杯、酒壺、釀酒器以及溫酒器等。這些器具的造型設計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變得豐富多彩,並且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以下介紹幾種在西藏較為普遍的酒壺造型:

1.僧帽壺

僧帽壺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其形狀酷似藏傳佛教僧人所佩戴的五方佛冠而得名,此名稱最初來自於元朝時期。元朝政府冊封噶瑪噶舉派第二代傳人噶瑪拔希為國師,並賜金緣黑帽,其樣式成為後來元朝賜給國師的帽子式樣,亦稱五方佛冠。元朝政府為賞賜西藏上層喇 嘛,根據西藏傳入內地的多穆壺(一種藏族傳統打酥油茶工具,一般為木製結構)的形制,製作了大量口沿類似五方佛冠的瓷器作為禮物,此壺「中緣前低后高,略呈五瓣坡狀,類似五方佛冠的帽緣。於是宮廷官窯便仿照多穆壺的口緣,將器身加一改進,做成鼓腹,后加扁把前加流口,中間一蓋,上有定。因五方佛冠乃賜給西藏高僧之帽,類似五方佛冠的壺便取名為「僧帽壺」。此造型的壺最初只為僧人使用,后民間開始仿製其造型製作各種質地的生活用具,如:酒壺,茶壺,油燈等。

2.扁壺

扁壺在藏語中成為貝列。這種造型的酒壺在西藏的出現很典型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因為扁壺也叫馬掛壺,是蒙古馬文化的代表。蒙古扁壺最初是用耗牛皮或駱駝皮製作的盛水或盛酒的器具,稱為囊。扁壺不但攜帶方便,而且口沿窄小的設計使酒不宜溢出,扁腹使其便於安置在馬側,非常實用。這些造型設計適用於同樣屬於游牧文化的藏族,所以蒙古器具造型在西藏最多見的就是扁壺。而到了十三世紀,蒙古人開創元朝政府並將西藏正式納入管轄之後,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更為頻繁。在生活上則主要表現在器具造型的相互影響。雖然扁壺的造型源於蒙古,但藏族人為了使其符合自己的審美習慣,其上裝飾了大量具有藏族特色的紋飾。

3.執壺

執壺又稱為「注子」、「注壺」,是出現於隋代的酒具。其造型有多種,而在西藏出現的大多為兩種,即:長流、曲柄、扁或圓腹,且把手、壺口和流口的高度保持在一個高度上。壺嘴藉助龍吐舌的造型設計,而壺把這種酒具一般是作為宗教器具在寺院或世俗家庭的佛堂中使用。西藏的許多寺院中都有一些護法神殿中需要用酒(青裸酒或白酒)來供奉護法神,而這時所適用的酒具就有執壺,配套的器具還有一個高足碗和一個深腹的盤子。供奉時將上供的酒盛入執壺中,再由僧人邊念經邊將就從執壺中倒入放置在盤子內的高足碗中。

各種酒具的紋飾,是器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體現出了某一時期金屬加工工藝的水平,同時也能詮釋出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習慣和宗教文化內涵。比如,早期吐蕃的金屬器具所採用的裝飾紋飾中動物所佔的比例較高,它主要體現的是苯教文化的特色。而到了後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金屬器具上的裝飾紋飾也以佛教題材為主,比如蓮花、佛教吉祥圖案,以及佛教吉語等。

三、西藏的民間酒具

西藏傳統飲食器具上的裝飾圖案的題材是豐富多彩的,其內容包括動物、植物、佛教吉祥符號等等。小編就說說,在藏區民間常用的酒具及裝飾圖案。

蓮花:佛教創始人釋迎牟尼出生後向四方走出七步並步步生蓮,這個傳說使得蓮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蓮花由此成為佛教再生、純潔和免受輪迴之苦的主要象徵。蓮花作為金屬酒具的裝飾紋飾主要以兩種形式出現,花瓣或朵花。作為酒杯和酒壺的裝飾紋飾,蓮花一般以花瓣形式出現在器具的底座上,就猶如佛像的蓮花寶座一樣,單層花瓣呈長條狀從底座的頂端一直延伸到底部。其裝飾工藝主要是直接在平面上雕刻或使用浮雕裝飾形式表現。朵花形式主要出現在銀質酒壺的器身上,一般以纏枝蓮花的形式陰刻在器表。

吉祥八寶:藏族裝飾紋飾中,吉祥八寶是由八種圖案組成的,包括:寶傘、雙魚、長壽瓶、妙蓮、右旋海螺、吉祥結、勝利幢以及法輪。吉祥八寶最初是印度國王加冕時使用的一套貢物,後期釋迎牟尼得道時,吠陀教眾神將象徵好運的吉祥八寶敬獻給他。從此吉祥八寶成為佛教的象徵符號中重要的一組圖案。隨著佛教傳入西藏,佛教藝術也成為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符號。吉祥八寶作為裝飾圖案,在西藏非常普遍,它可以作寺院的壁畫裝飾,當然,在世俗家庭的柜子、飲食器具以及門帘也都可以看到這些裝飾紋樣。有時以單個圖案的形式出現,有時則以組合形式出現。

作為裝飾紋飾,吉祥八寶在西藏腹心地區與藏西的裝飾略有不同主要表現在雙魚的繪製形式上。衛藏地區的雙魚無論是在組合圖案中還是單個出現都是魚頭朝上,這迎合了衛藏地區人民的認知習慣,向上是表示運勢向上,而藏西則將雙魚的頭繪製的朝下,他們認為魚是向下跳入水中的而吉祥八寶作為酒具的裝飾紋樣,一般以單個圖案的形式分佈在銀杯或酒壺的器身上。

雍仲茶爐

雍仲:雍仲作為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標識已經在西藏流傳了幾千年。早在吐蕃王朝出現之前,藏族的西部就有以信奉苯教的象雄王朝,這一時期的岩畫中就有象徵苯教的雍仲符號。雍仲作為一種宗教意義濃厚的裝飾紋飾,最初的地位是極其尊貴的,而隨著宗教紋飾的生活化,這種符號也成為了世俗使用的最為普遍的吉祥符號,因為此符號象徵永恆,人們甚至會將它用石灰繪製在婚慶場地的入口,來客也會不時地踩在上面而不會被認為不詳。雍仲作為苯教的標識一般是逆時針形式表現的,而後期佛教傳入西藏,並吸收了許多苯教文化的內容以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所以雍仲也被藏傳佛教吸收,並以順時針方向旋轉以示與苯教的區別。雍仲作為金屬飲食器具的裝飾紋飾主要出現鏤空雕刻在茶爐的口沿部分,通常是單個符號或多個符交疊地以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形式出現。而這些鏤空的雍仲符號既可以達到裝飾的效果,又可以使外界的空氣通過這些鏤雕的孔洞進入爐內,使得燃料不致缺氧而滅掉。此設計不僅體現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而且也是非常實用的一項創造。

和氣四瑞:和氣四瑞作為佛教的吉祥紋飾,它源於佛陀往世故事之一的《本生經》,寓言中只提到大象、猴子和鶴鴿。這則寓言主要表達的是「尊老」這個概念。而這個吉祥紋飾傳到西藏,其民間寓意也發生了一些小得變化。傳說,有一隻鶴鴿從遠處銜來一粒果樹的種子,兔子將種子種下並施肥,此時猴子也加入進來幫著澆水,小樹苗慢慢長大,大象也前來幫著護衛。之後,果樹長大了,大象在樹下乘涼,猴子以果實充饑,小鳥築巢在其上,兔子在樹下吃草。這則寓言說明,只要大家團結合作,就可以創造出美好的生活。這個紋飾主要表達的是團結和睦的意義。小時候母親對於碗柜上和氣四瑞的紋飾的講解,至今記憶深刻。

作為裝飾紋飾,和氣四瑞一般出現在傢具和寺院的牆壁上,在金屬器具上出現的情況比較少見。而博物館收藏的執壺上就有這一吉祥紋飾,同時出現的還有長壽六尊(此紋飾源於內地,包括山、水、樹、鹿、長壽老人、鶴)。

精美絕倫的金質茶碗

酒具作為生活用具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傳承、發展近千年,隨著自身的發展和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逐步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近代,工業產品的進一步推廣,傳統文化受到極大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而這種衝擊尤其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上,工業產品的諸多優勢凸顯出傳統器具的劣勢。比如,傳統的酒具一般都是陶質或金屬製品,導致攜帶不便。而工業產品價格便宜,塑料製品輕巧,攜帶方便,而且塑料的可塑性使得傳統的器具造型得以複製,以至於現在的農牧區除了塑料制的酒具,已經很難看到傳統的陶器金屬或牛皮的酒具了。即使有,也已經成為了家庭裝飾品,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對於傳統進行研究和記錄既是對先祖智慧的一種敬意,又可以在傳統中尋求一些元素來為現代服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