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沒得防怎麼辦……如何養心的方法!

真的不是嚇你,《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十幾億人口,心血管疾病患者就達2.9億人,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而心肌梗死正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威脅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

5月18日為中國血管健康日,當天廣州日報「名醫大講堂」攜手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病專家團,在該院舉辦「以血管名義,達心臟健康」為主題的養心、治心、救心專題講座。

新近有資料顯示,科學的養生保健,可使高血壓的發病率減少55%,腦卒中的發病率減少75%,鄒旭教授現場解講了如何「中醫養心」,最鼓勵容易血管心問題的中老年人多與別人交流溝通,「多吹吹水」,調節情緒。

在我國,每12秒就有1人被心血管病奪命,關注心臟健康,刻不容緩。張敏州教授「治心,中西醫結合有奇功」,主要教我們如何防範五種可導致心梗、猝死的致命胸痛,與冠心病作鬥爭。

Advertisements

在有監護室之前,心絞痛急性發作,可奪走30%患者性命,但如今及時有效的救心,已經讓死亡率降至5%。郭力恆教授主講「救心,綠色通道護生命」,還指出關於冠心病的眾多流傳甚廣卻是誤區的認知或做法。

主講嘉賓

鄒旭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理事,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急診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敏州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醫療總監,廣州市心肌梗死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副會長、心臟介入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Advertisements

郭力恆

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總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美國馬里蘭醫學中心訪問學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心臟介入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胸痛中心協會理事。

一個神奇的「電話號碼」 140—6—543—0—268

不管你是否冠心病患者,年齡多大,省中醫心血管專家團在「名醫大講堂」上送出一個神奇的「電話號碼」,照著做,能助你保護心腦血管。

「140」 是血壓達標值。要保護心臟和腦血管,必須把收縮壓降到140毫米汞柱以下;

「6」 是血糖達標值。含義是:空腹血糖降到6mmol/L(毫摩爾/升)以下,糖化血紅蛋白6%以下;

「543」 是血膽固醇達標值。含義是:僅有高血壓或僅吸煙者總膽固醇水平在5mmol/L以下,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膽固醇水平要控制在4mmol/L以下, 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膽固醇水平在3mmo1/L以下。

「0」 指的是不吸煙。

「268」 指的是腰圍。所謂「人與腰帶同壽」 ,就是說要長壽得時刻關注自己的腰圍。中國女性應把腰圍控制2尺6以下, 男性則應控制在2尺8以下。

中醫養心篇

「識心」 五臟六腑心最「大」

鄒旭教授指出,人人知中醫稱「五臟六腑」,當中以心最大。

中醫理論里,心的功能可謂「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其志為喜」,指的是心臟是人的高級神經系統主宰;「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其色為紅」,指的是平穩正常的心跳、血壓、血脂、血糖,主宰著整個機體的功能與表象;「心主汗,汗為心之液」,指的是心功正常,人體的新陳代謝、水血氣系統循環才正常。

此外,中醫還講「心與小腸相表裡」「心開竅於舌」,認識這些心的知識,才可為養心做準備。

調緒「護心」 快樂平和最重要

現代人都知道,要檢測心臟好不好,可以從通過心電圖、心臟超聲、心導管等各種檢測檢查,獲得心跳、血壓、血脂、血糖、體重等指標,中醫則認為,其實心情、臉色、口感、睡眠等也反映著的心臟狀況。

鄒旭教授說,很多人不知道,「心主神明」,說的其實是「喜」,調節情志到快樂平和,正是養護心臟的最高境界。想要心臟強壯,不能不快樂,更不能惱悶不語,因為「心開竅於舌」,主張中老年人多與別人溝通交流,「多吹吹水」,廣州老人有上白雲山「登高而歌」的愛好,每天高高興興地,不忙不亂,不焦不躁,心境平衡,其實這就能養心了。

對於忙碌的中年人,關愛心臟,鄒旭教授建議「偷不行,但偷閑可以有」,盡量勞逸結合,化解工作與生活重重壓力。

運動「強心」 「3、5、7」原則

「汗為心之液」,鄒旭教授說,汗液可排泄人體代謝的產物,象今年已達102歲高齡的國醫大師鄧鐵濤,還每天午後走動,晒晒太陽、出出汗。中老年人一旦曬太陽不足、運動不夠、出汗太少,就會這兒也痛、那兒也痛。此外,2013年6月WHO簡報指出,缺乏鍛煉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據估算,目前每年全世界因缺乏鍛煉而致死的人數高達320萬人,這是因為缺乏鍛煉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十分長久,不僅可引發肥胖、亞健康狀態,還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要「強心」,建議要保證適量運動。

中醫家華佗對於運動的見解,是「但使微微汗出,不可過極爾」,叫人們稍稍出點汗就可以了,而現代醫學也認為,運動要注意適度,防止過度運動易勞倦,甚至運動性猝死,建議參照「3、5、7」原則——

什麼是「357原則」

3即每次運動不少於30分鐘;

5即每星期運動不少於5次;

7即運動后每分鐘心率數為170-年齡。

要想心之血脈通暢,鄒旭教授還現場教學了一項拍打功:雙掌合十,端於前胸,帶力向後輕輕拍擊胸部;也可做「張牙舞爪」招:洗涮時面鏡,兩腳打開站穩、稍用力下壓,同時抬起雙手,強力做十指彎爪。

飲食「養心」 宜雜不宜偏

中醫還講「心與小腸相表裡」,因此飲食要注意清淡最佳,鄒旭教授笑言「假要打,但假牙不能打」,從養護心臟出發,食物要均衡,每天的食物品種要超過12種,每周的品種則要25種以上。中醫大家、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也一貫主張進食宜雜不宜偏,五穀雜糧,酒肉果蔬都可以進食,關鍵在於不可過量。

這是因為,不同食物含有的營養素特別是微量元素不同,而這些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代謝非常重要,是某些蛋白質或者酶的輔助單位,缺乏微量元素則容易形成慢性病,如血管內皮容易損傷,細胞抗氧化能力減弱、容易衰亡等。

還有一項「養心工程」是管理好睡眠,起居有常,睡眠養陽。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曾有一項研究:每天睡眠少於7小時可能使人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每晚睡眠時長為5至7小時的研究對象中,大約11%的人5年內出現動脈硬化現象。每晚睡眠時長不足5小時的研究對象中,這一比例上升至27%,而每晚睡眠時長超過7小時者,僅有6%的人出現動脈硬化。

有的人說,我也想睡得好,可就是天天輾轉難眠,怎麼辦?鄒旭教授教您兩招:

藥材沐足助眠:鄧老喜歡用溫熱水浴足,浴足過程中同時用雙手按摩、揉搓腳背及腳心,最好以勞宮穴摩擦湧泉穴,以加速腳部的血液循環,以產生溫熱感為度,每次10~30分鐘,自覺確能幫助入睡。

沐足方:懷牛膝30克、川芎30克、天麻15克、鉤藤30克、夏枯草10克、吳茱萸10克、肉桂10克。

中醫治心篇

心臟是泵 冠狀動脈是輸送管道

心有多大,你知道嗎?張敏州教授指出,心臟大小一般如本人拳頭,雖不大,卻是頭部、四肢、臟器等全身機體的強而有力的泵,保障著全身的血氣循環;而冠狀動脈,則是進出心臟這個泵站的管道,由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迴旋支、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組成,一旦冠脈有問題,冠心病就來了,冠脈硬化、狹窄、堵塞,將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壞死。

我國心血管病現患者人數2.9億,1/5成年人患該病;每年有26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每12秒就有1人被心血管病奪命。紅線女、高秀敏、馬季、侯耀文……張敏州教授一放出這些藝術家的照片,現場觀眾就不約而同說「可惜了,是心血管病奪走了他們」。關注心臟健康,刻不容緩。

致命胸痛 這五種情形要即時就醫

其實冠心病源自於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血管疾病的全身性、進展性過程。肥胖、吸煙酗酒人士、年齡大者、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是高危人群,他們的血管一開始正常,隨後脂肪條紋出現,纖維斑塊、動脈粥樣斑塊隨後,此時可出現穩定性心絞痛;隨著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可出現不穩定性心絞痛、心梗、中風、周圍血管疾病,甚至心血管死亡事件。

因此,「很多人以為心臟病嘛,沒得防」,其實不然,心絞痛正是冠心病發作的徵兆,因此要防範五種可導致心梗、猝死的致命胸痛:

1.疼痛為壓榨樣或窒息感;

2.持續性,不能緩解或加重;

3.疼痛的部位說不清楚或固定在前後正中;

4.伴出汗,或出現頭暈或呼吸困難;

5.伴煩躁不安,皮膚濕冷或意識喪失。

出現上述胸痛,張敏州教授指出,一定要馬上到醫院,看急診,找到病因或者排除其他致死性疾病。醫生會根據你的胸悶、胸痛、氣促等典型癥狀,查找冠心病危險因素,通過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或運動平板心電圖、心臟螺旋CT或B超等檢查,甚至冠脈造影,確診是否冠心病搗亂。

張敏州教授特別提醒,除了胸痛這一典型癥狀,還有左肩痛、背部痛、左側尾指痛、牙痛、下頜痛等不明疼痛,也要警惕是冠心病的非典型癥狀。

保護血管 合理使用中成藥

心血管出了問題,從保護心臟出發,務必要遵從醫囑,無論西藥還是中成藥,堅持服藥非常重要。合理的藥物治療,一般包括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調脂藥物、降血壓藥物、降血糖葯、中醫中藥等。

張敏州教授特別指出,出現胸痛等冠心病急性發作癥狀,以前可能有高達30%的人死於心絞痛,但如今醫學進步,心絞痛發作確診后,一個小小的冠脈介入微創手術解除心血管的狹窄、梗塞,死亡率已經降到了5%了。

中醫救心篇

越早灌注,心肌越不受傷

郭力恆教授在講座上曬出了自己的朋友圈微文,今年清明節一天,省中醫的重症醫學科一天就做了4例心肌梗塞搶救,有一例印象特別深。那是第三例,出現了典型的胸痛,但接診大夫無論怎麼說,他都覺得痛沒什麼大不了,不肯做介入與溶栓,手術大夫已經在趕回醫院的路上了,也只能回頭。幸運的是,醫護沒敢放鬆,持續監護,果然當天晚上這名病人就出現休克、室顫、阿斯綜合征,一大輪搶救緊張做下來,才保住了性命,真是驚險。

「腿腳累了,坐坐能歇回來;腦子累了,睡一覺能緩回來;心累了可不行,得馬上再灌注!」郭力恆教授指出,出現心絞痛,顯示可能冠脈狹窄一半以上了,做個最簡單的心電圖,醫生能做出超過一半的準確判斷率,藥物治療是基礎,但千萬不能麻痹大意。

「不少人有穩定性心絞痛,尤其要注意。」郭力恆教授指出,如果原來一口氣爬5樓會胸悶5分鐘,含點救心丹能緩過來,但如果病情發展了,比如樓層減至2層,胸悶持續時間長了,或才原來只胸悶,現在發展成痛,甚至是出大汗,務必馬上就醫。

急性發作:及時溶栓與介入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心血管出了問題,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搭橋手術,是三大治療方案。合理使用抗血栓、抗心絞能、調血脂、抗缺血等中西藥,當然是保護血管的必要,藥物治療是基礎。

不過,一旦冠心病急性發作,那就是「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2001年至2011年,我國急性心梗患者劇增,死亡率居高不下,顯示很多人還是不知道,發病後2-3小時內再灌注,是開放梗死相關動脈的黃金時間。

血管堵了還能再通?過去,心梗的死亡率高達50%;靠一般吃藥,死亡率高達30%;如果患者及時吃藥、打針、住院,則死亡率降至15%;到了有監護室時代,加上有溶栓技術,心絞痛發作患者,死亡率降至10%,而介入治療的出現,則讓死亡率下降至200個患者才有10人死亡了。

人們常聽到的「介入治療」,醫學稱PTCA,又叫經皮冠脈成型術,是通過穿刺股動脈送入一些微型的管子到心臟附近的血管,對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進行擴張。PTCA是一種微創手術,傷口僅有綠豆大小,技術雖然複雜,但創傷小,成功率高,現在越來越得到廣大醫生和患者所接受。

這些誤區不要闖

「筆者給這種手術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缺德手術。實際上這種在中國普遍使用的手術在國外七、八十年代就淘汰了,中國人拿過來還叫高科技。」

「做了這手術終身吃的葯就是阿司匹林,美國衛生署公布阿司匹林這種藥物是最容易致癌的,你不死在心臟病上就得死在這葯上。」……

網路越發達,這些忽悠人別信任醫生、攻擊醫療技術的網路謠言就越多。

郭力恆指出,不止上述謠言,關於冠心病,還有下面這些流傳甚廣的認知或做法都是錯誤的,別闖誤區:

冠心病預防是老年人的事;

忽視冠心病緊急信號——胸痛;

血壓、血脂正常了,就不再用藥;

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就完全拒絕;

沒癥狀了,停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