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財政」:過度依賴房地產的必然結果

多個市縣稅收負增長,佔地方財力大頭的土地出讓收入陡降,多地淪為「吃飯財政」,個別市縣甚至出現工資欠發現象。這一切都表明地方財政遭到致命打擊,迫切需要通過改革央地財政關係解除時弊。有基層財政人士坦言「吃飯都困難,發展經濟沒有餘力」。(12月24日《經濟參考報》)

所謂「吃飯財政」,是指財政資金只能維持政府機關基本運轉,只能供養一批「吃財政飯」的人,缺乏用於建設的資金,即財政的經濟建設職能基本喪失。而今,多地已淪為「吃飯財政」,甚至個別地方「吃飯都困難」。如此,這些地方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或許就是一句空話——不是不想而是沒有能力。

何以如此?各種報道與分析指向兩大原因,一是樓市低迷導致這些地方的財政收入大幅下滑,部分縣市稅收甚至出現負增長。由於財政收入減少,所以只能「保吃飯」。這種分析的確有道理。很多地方僅賣地收入就佔地方財政收入一半以上,當地方樓市與土地市場低迷,自然影響財政收入。

Advertisements

另一個原因是,央地財政關係沒有理順,地方事權與財權極不匹配,即支出責任主要在地方,但地方卻沒有相應的財權與財力,這幾乎是一種共識。據財政部專家透露,全國85%的支出是地方化的,市縣鄉大概佔70%,然而,市縣鄉財政收入卻很有限。這說明央地的財權、財力、事權仍是「倒掛」的。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很多人開出的「藥方」大致相似,一方面是加快消化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投資增長,以增加賣地收入和房地產稅費收入。最近引起廣泛熱議的「樓市去庫存」,顯然也有改善地方財政收入狀況的考慮。地方此前多輪救樓市,更是為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

但在筆者看來,地方財政收入過度依賴於房地產是很危險的,因為樓市發展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一旦樓市陷入低迷,就會讓地方「揭不開鍋」、「吃飯困難」。不客氣地說,地方財政高度依賴房地產是一種「懶政思維」、「愚蠢思維」,如果以創新思維發展經濟,相信絕不會陷入困境。

Advertisements

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特色資源,都可以培育成新稅源。但由於長期養成了依賴房地產增加財政收入的習慣,就缺乏經濟創新動力。所以,要想不淪為「吃飯財政」,必須發掘地方特色經濟,並且「多條腿走路」——稅收來源越多,財政風險越小;反之,越依賴房地產財政風險越大。因此,必須改革政績考核內容。

我們要意識到,過去多年賣地收入、房地產稅費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是有特殊原因的,即趕上了城市化迅猛發展、勞動力大範圍轉移這樣的歷史機遇。今後,勞動力逐漸「固化」,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大範圍轉移了,城鎮化發展速度也會逐漸放慢,如果再依賴房地產是很愚蠢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另一方面是理順央地財政關係。圍繞「地方事權與財權不匹配」已經討論了多年,有關文件也早就提出「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但至今仍沒有改善這種局面。癥結在什麼地方,值得我們思考。必須指出的是,資源稅、環境稅、房地產稅等增加地方收入的稅制改革要提速,轉移支付也要改革。

此外,發展不平衡也是一些地方淪為「吃飯財政」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發達地方在地理、交通、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多優勢,即使財政收入減少也不至於淪為「吃飯財政」,而欠發達地方由於缺政策、缺公共資源,就容易在經濟波動中率先「受傷」。因而,拯救「吃飯財政」還要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