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與太極

孫老說,三體式要多站

現在風行起無極式要多站了

三體式出功夫

無極式,誰都會站

那孫氏三拳三劍拳的無極式是什麼意思呢

是按照道家和儒家的經典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這可是真正的中國文化精華

就是自然之道中(人生活就是行自然之道)先站立,無思無慮,先形成〇

形成個〇之後,再生出太極來

無極,在這裡並不是大,是空,空中存有穀神,「穀神不死,是為玄牝」

這個玄牝應該就是那個無極之中「空而不空」的東西

一動,便是太極

太極,並不是無限大的意思,是起點

太祖太宗,就是說開始的「祖宗」。

所謂行逆運之道,

呵呵,修鍊,不按照自然之道了,

「順者成人,逆者成仙」

雖然好像不現實,但是修鍊確實是從這裡開始

就是這個起點再含一氣,兩儀,到三體式

Advertisements

三體重生萬物張

三體重生萬物張,說的是你逆運再造爐鼎吧

有人解釋說:

穀神不死,

谷,養也。人能養神不死,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道藏本,脾藏意,腎藏精與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是謂玄牝

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口。

(河上公註釋的 老子的話)

是完全解釋錯了的

從這裡面也理解不出孫老拳學的意思。

牝,是雌性的標誌,玄牝,是你看不見的孕育器官

穀神呢?

谷,是空,是曠,如山谷。

空曠之地,必不是真的空,裡面還是有東西的

所謂空而不空

就像我們站無極式,什麼都不想

但冥冥之中,還是有一點靈光

一絲靈意 ,再怎麼空,站到一定時候,就會有

就是穀神

練內家拳,這個就是起點也回歸點

Advertisements

無極生太極

孫老講,「太極者,在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

在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那就是太極

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卷藏於密

心無所思 目無所視 抱圓守中 寧靜空寂。。。不接不離,勿忘勿助,萬念具泯,一靈獨存,這說的就是穀神

站三體的時候 內在如何做呢?盡量讓自己安靜下來

三體式安靜下來,心意再動,就是真意

真意動,就是形意拳的意

孫老說:

起點從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轉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為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后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至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著本體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初之道。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傳不能知也。內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大學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是謂之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云:「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後天。以後天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后還虛,循環無端之理,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勁也(內家拳術之名,即此理也)。

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著本體再萌動練去

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後天。以後天肢體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包含)先天之真意,

後天,就是我們練拳的形

外面是形,裡面包著真意。

以後天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

孫老的苦心啊

關鍵要好好研究孫老的書

現代人講經,慢慢的就分不清楚真經假經了。

歷來如此,要不然當年唐玄奘也不會西行取經了。

所以學問強調「讀原著」

昨天看周易闡真,一段序言深有感觸,原文如下:

「《參同》一出,詳明且備,大露天機矣。后之了道群真,皆祖《參同》譬象,各作丹經,發《參同》所未發,詳而又詳,明而又明,性命之理無餘蘊矣。其如書愈多,而人愈惑,后之學人不得真傳,直以譬象為真實,或以坎離為心腎,或以震兌為肺肝,或以屯蒙為子午抽添,或以復姤為心腎氣生,或以既濟為心腎交合,甚至以陰陽為男女,以彼我為采戰,以鍛煉為爐火,以金丹為服食,以有為為搬運,以無為為空寂,皆認後天有形有象之物,不知先天無形無象之真,以一盲而引眾盲,埋沒古人度世之婆心矣。后之了道群真,皆祖《參同》譬象,各作丹經,發《參同》所未發,詳而又詳,明而又明,性命之理無餘蘊矣。其如書愈多,而人愈惑,后之學人不得真傳,直以譬象為真實、、、、、、」

越說越多,越來越迷糊

「其如書愈多,而人愈惑,后之學人不得真傳,直以譬象為真實」

所以說每天看看孫老的書,真的能看一輩子

每次都有新發現

今天粗粗對比四個「無極式」的解釋,還在研究中。

今日寫出無極式太極式的粗淺認識

僅供大家參考。

「傳播拳術中和之道,恢複本來良知良能」。

歡迎關注孫祿堂武學微信平台。

微信號:suntaijiquan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