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你身邊的聽力殺手

網傳有張出生時間和年齡對照表,你想說「年輕的身體下,卻藏著一顆年老的心……」想來這可能最是應景的一句話了,那麼下面的論點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了!溫馨提示一下,您先站穩了。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研究發現:也許你還正青春年華,可是耳朵卻先老一步——專業學術一點:年輕人,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你已成功步入雜訊性聽力損傷(NIHL: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行列。別擔心,此行你並不孤單,和你同行的人正逐年上升,增長速度比GDP快多了。

首先,需要重點強調一下聽覺是個龐大的工程系統。耳朵是系統的第一階段,外耳收集聲音,中耳把聲音轉化為鼓膜二維的前後震動,經由聽骨鏈傳至內耳,耳蝸將聲音的機械運動轉化為神經信號;左右兩耳收集到不同的聲音信號,沿著腦幹(非常複雜)分別送到左右兩邊的聽覺皮層 (在顳葉),再通過這片大腦的不同區域的合作分工一層層分析聽到的聲音的物理特徵,包括頻率、聲強(注意,音量是個主觀的心理量度,與聲音的頻率也是有關係的)等等,還要降噪,保留有意義的聲音,然後還要把聲音信號解析發送給語言和音樂中心,進行更加複雜的認知功能。

Advertisements

如果說聽力減退是一個非常概念性的描述,那麼雜訊聽力損傷已經很直接了。即使在偉大的工業革命之前,那時候天是藍的,水是甜的,而且沒有工地噪音、沒有耳機音樂等等任何可能影響聽力損傷的環境因素,可是人的聽覺還是會隨著年齡增長實時聯動的走在衰退的路上。原因很簡單,掌管聽覺的衛士之一耳蝸里的毛細胞 (Hair cell)先行告退(逐漸死掉),後面的事情只能擱淺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上面說的是偉大工業革命前,那麼後來呢?聽力下降從老年人的專利,正以瘋狂、野蠻的速度向年輕人擴張。生活習慣總是難脫干係的。據說聽個音樂會也許都可能造成這種輕微的聽力損傷。

大多數年輕人,只要不是因為耳朵受到嚴重的物理損傷、或患過精神疾病,不是一天到晚、一周7天、幾十年如一日的都在那種分貝很高的環境下生活,基本上我們不認為會有什麼嚴重聽力問題(當然,某些特殊的職業是患有各類聽覺疾病風險的)。但,如果你過度的使用Hair cell, 譬如在過吵鬧的環境下生活,肯定會導致hair cell更快速地消耗。

Advertisements

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的規定,超過85分貝以上的聲音就可以被納入噪音。可實際上,很多人可以忍受耳機長時間的播放超過90分貝的音樂而渾然不覺。許多人都喜歡在地鐵、公車或者較為嘈雜的環境內聽歌,自然而然會將耳機音量調得過大。 長此以往,即便是在安靜的室內,耳機使用者依然會將音量設定到一個遠遠超過實際需要的標準。

所以呢,耳機雖然滿足了我們對日常生活的多重需要,但也要學會適可而止,畢竟聽力健康只有一次機會,且行且珍惜。

圖片來源網路 轉載請聯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