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類比象」——學習中醫的捷徑!

萬物皆有「象」,按同象同類的原則,由一般到個別,從已知推導未知,以類萬物,中國古代聖賢即是以這種演繹方法來認識世界,建立了整個傳統文化體系。中醫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中醫學中亦有「象」,古人發現,人與萬物皆在天地間,其實和天地自然並無二致,天地是一個大宇宙,自身即有一個小宇宙。因此說,天地之象、萬物之象與人之象可互相對應。

學習中醫,先要領會這個「象」,這是學習中醫,進而深悟中醫的必需方法和必然過程。中醫治病,很多時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葯有象,穴有象,能夠「取類比象」,並且融會貫通,把治病與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即是最高明的中醫。比如:葉天士用梧桐葉催生,即以落葉稟金氣而下降,類比孕婦產子之不下,這個例子即是「近取諸身,遠取諸象」的體現。

中醫重視「取類比象」,這是中醫獨有的思維模式,是精通中醫的關鍵。把「象」悟透了,萬事萬物都可與中醫產生聯繫。學習中醫就是要把握古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從思維方法和哲學方法上去理解古人,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順暢自然。天地萬物莫不有象,透過「象」去感悟中醫,是我們進步的捷徑。

「取類」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則是一般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結合,正是中醫的核心思維模式。「取類比象」可以說是中醫「天人合一」理論的具體應用。

一、「象」從何處來?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即是格物致知。

數理化也是格致的學問,但數理化並不能達到誠意正心的效果。為什麼呢?古人的格物致致,其源於「天人合一」,是一種「取類比象」思維,物與人互通,而現代的數理化與人是不相通的。也就是說,所謂的「象」,是從格物來的,但格物的思維是「取類比象」。

以經絡氣血為例,經絡調節氣血運行的規律與洋流的規律運動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經絡氣血的運行即是由主幹及細枝,由主及次。

再以中藥功效為例,中醫認為:物從其類,同形相趨,同氣相求。故「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脈,枝條達四肢」。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成藥便讀》雲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藉以說明藥用部位與病位的療效關係。再如《本草思辨錄》中云:石膏「絲之縱列,無一縷橫陳」,極似肌肉紋理,其性主解橫溢之熱邪,故善治肌膚大熱。又如,陳皮外有棕眼似毛竅,內白又象肌肉,故可入脾肺二經;丹參、茜草之類色赤走血,而山藥、白朮則色白入氣;忍冬藤、首烏藤可舒筋活絡,以藤之象比類於人的筋,等等。

二、「取類比象」的原理是什麼?

天地之間,萬物萬命,不離五行;人生天地之間,亦稟五行而有生長壯老死。人吃五穀雜糧,人的五臟六腑各稟五行,與萬物萬命互相關聯。能知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則人的生命與萬物萬命自然相應。所謂取類比象,即是人與萬物萬命之間所稟受的五行之氣相互貫通而已。

中醫四大經典最重視「取類比象」,整個臟象體系就是「取類比象」思維的延伸,「取類比象」思維在中醫的起源、形成及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內經》有言:「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又言:「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藉助取類比象,我們不但可以學習傳統中藥,還可重新認識某些藥物,甚至發現新中藥。只要合乎取類比象原則,其功效必能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不斷印證——這正是中醫藥的精髓。

三、《內經》與「取類比象」

若問,《素問》八十一篇,哪一篇最能代表《內經》的學術水平呢?我選擇《陰陽應象大論》篇。

此篇講解陰陽,包括天地、萬物以及人體陰陽,雖然以陰陽為本,但重在「應象」。所謂「應象」,即是「取類比象」。可以說,整個中醫理論的核心就是在「天人合一」理論下的「取類比象」,五臟六腑、中藥功效、穴位主治等等皆對應於天地陰陽。

我認為,這篇文章代表著《內經》「取類比象」思維的最高水平,若能悟透其理,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臨床以及養生之中,必然有助於醫術提高。其中的許多概念都不能忽視,如「天有精,地有形」、「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等等,皆是分析人應該如何取法天地之象。

歷代中醫有大成就者,無不精熟《內經》。反覆閱讀《內經》,可以鍛煉醫者的思維方式,從而使醫家在臨床上靈活圓融,左右逢源。《內經》的主要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整體觀念」、「取類比象」,這些思維模式很難直接訓練,精讀《內經》則是一個方便法門,從而讓學者進入整體性直覺領悟的境界。

四、中藥與「取類比象」

古人觀天察地,自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學問與方法。本文重點談「取類比象」,掌握這個方法,比單純記誦中藥的功用更有意義。

中醫的「取類比象」是一門格物的學問,把生命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互相結合,去分析其中的聯繫。取類比象並非胡亂聯繫,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規律的,且經得起臨床驗證。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識別自然界中的多種藥物的功用,且驗之臨床亦能屢用屢效。嚴格來說,整個《本草經》其實就是一部取類比象的學問。

中藥學是格物致知的學問,要求「取類比象」,而不是分析成分。我們學習中藥,就是要掌握這個取類比象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拚命地背誦每味中藥的現代功用。

中藥離不開取類比象思維,千萬不能依賴藥物成分。比如,諸藤皆纏繞蔓延,縱橫交錯,無所不至,以之比象人體的絡脈,故有通絡散結之效,治療久病入絡者,如絡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雞血藤等等皆有同樣的功效。再如,牛膝其節如膝故可治膝關節病,續斷多筋而能續絕傷,杜仲多筋堅韌則可堅筋骨,伸筋草其形似筋而能舒筋通絡等。又比如,穿山甲最能穿土打洞,故有破癥瘕、通經絡之功;蟬,其聲清響,晝鳴夜息,故以蟬蛻治失音、小兒夜啼諸症;蟲類善能走竄,具搜剔之性,多具活血、祛風濕等功用,如土元、蜈蚣等。徐靈胎的《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即是依據「取類比象」思維寫就的。

再如,大棗色赤而肉潤,赤能生血,肉潤補脾,故為補脾要葯;獨活「有風不動,無風反搖,故名獨搖草」,乃知其能療水濕伏風。動物葯中,生長周期較長、喜靜、性情溫順的動物的甲角多主靜,如龜板、水牛角等;爬形類和生長周期較短、善動、性情兇猛的動物葯多主動,如土鱉蟲、全蠍、蜈蚣、各種蛇類等。

五、取類比象是中醫核心思維之一

以象論「天人合一」:中秋時節,月得水氣而成滿月,正是金水相生之時。應之於人:肺為金,腎為水。經雲「其本在腎,其末在肺」,即是講金水合為一氣。若金水不相生,則肺腎不交而患成燥咳。應之於葯:玄參與天門冬二葯皆入肺腎二經,皆能稟金水二氣,得上下環轉、生生不息之妙用。

以象論用藥:發為腎之餘,頭髮得腎氣之精而能烏黑髮亮。若腎氣虧虛,就會出現頭髮斑白。中醫治療腎虛發白,多從補腎入手。常用四季長青的女貞、側柏葉等來烏髮。從醫理分析,這類中藥經冬而不凋,其「腎」氣旺盛,故可取類比象,以之入腎補腎。推之,諸藤以舒筋、中空以發汗、花善解郁等,都是「取類比象」的臨床應用。

再如,凡諸皮膚病,以及過敏性疾病,我都囑咐病人忌食雞。按天地自然之理,取類比象,則雞屬巽,屬風,易致內風妄動。且中風患者亦需忌雞,以防風從內動。

以象論生理:有的家長不肯讓孩子多做戶外運動,怕汗出易感冒。卻不知汗出是自然反應。按中醫取類比象思維,出汗有如下雨,下雨是天地陰陽趨向和諧的反應,出汗也是機體陰陽和諧的反應。能出汗,說明孩子的身體滿足了兩個條件,一則陰陽充盛;二則陰陽升降出入的道路通暢。這樣才能高下相召,陰陽相因,陽加於陰而為汗。

六、什麼是真中醫?

以中醫執業,卻不相信中醫,掛羊頭賣狗肉,這是真中醫嗎?當然不是。除此之外,只會開西藥的不是真中醫;用現代藥理學指導中醫臨床的不是真中醫;遇到大病急病即不再相信中醫的不是真中醫。

真正的中醫人,其思維必需是純中醫的,必需有「天人合一」和「取類比象」思維。舍此,絕非真中醫。比如「提壺揭蓋」一法,用宣肺之法來通小便;「增水行舟」法,以生津潤腸之法通便,這即是「取類比象」思維的具體運用。

近年來中醫界走了一條所謂「科學化」的道路。忽視「取類比象」思維而搞中藥的成分認證,將中醫的概念理論作客觀化、定量化研究,採取實驗、實證、分析的方法,從組織、細胞、分子水平研究中醫,結果是把中醫搞得面目全非。

真正的中醫,必然是依據「取類比象」理論來臨床應用中藥的,而絕不是依據成分。

七、小結

我堅持認為,是否運用「取類比象」思維,這是判斷真假中醫的金標準。

「取類比象」,雖然不免有唯心主義之嫌,甚至讓中醫落下不科學的罪名,但在實踐中卻往往得到證實。而實踐才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方法。

中醫理論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一種觀點認為中醫是前賢對於天地人進行了大數據的觀察,然後分析歸納出來的;另一種則認為只要有了「天人合一」及「取類比象」的思維模式,前賢就能用陰陽五行作框架,一步一步地推導出中醫理論。

「取類比象」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傳統文化中最基礎的文字即是象形文字。「取類比象」,這是中醫理法方葯的靈魂。舍此他求,皆是外道。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