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經商救國的清末狀元——張謇

1953年12月,毛澤東主席對著眾人說:「談到中國民族工業,輕工業不要忘記張謇。」此張謇不是出使西域的張騫,而是清末狀元出身的著名的企業家。

張謇本來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特別不喜歡那些浮誇的有錢人。存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一心就想考上狀元。

他早在十六歲就考中了秀才,成為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

二十三歲的時候,到南京作提督吳長慶的秘書。大官僚翁同和、張之洞、李鴻章等人都很賞識他的才華。張之洞和李鴻章還想挖牆角,但是他當時一心一意想中舉人,變成狀元。

他雖然很快就考中了舉人,但接連考了幾次進士,都沒有考中,直到光緒二十年才如願以償,成為了狀元。自然,他也得到了「翰林院修撰」的官職。

可是這年,已經是二十六年後,他已經四十二歲。

Advertisements

倒霉的是,他正想一展拳腳的時候,甲午戰爭開始爆發,滿腔報國熱情的張謇對投降派的作風非常的不滿,加上對政治鬥爭厭倦和失望,萌發了「倦於風塵之想」,灰溜溜回到了老家。

既然政治這條路走不通了,那麼怎麼才能拯救水深火熱的人民呢?

這時候,他想到了「實業救國」。他奔走各地了解情況。看到南通一帶棉花種得多,產量高,棉布的銷路也好,他就決定創業了。

張謇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以前當官時候的人脈資源,不惜吃大虧,也要弄到錢。終於在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建成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大生紗廠。

張謇還以大生紗廠為基礎,還廣泛涉及多個行業,先後創辦30多個企業。另外,還設立了淮河銀行,興辦了一些旅館、浴室、飯店之類的服務性企業單位。這樣,就形成了 一個以大生紗廠為中心的,包括工業、農業、金融、交通、運輸、服務等行業在內的較為完整的企業體系。有力的推動了近代中國的輕工業發展。

Advertisements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原本閉塞落後的南通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躍成為當時中國的模範城市。而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政府經濟資助的狀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的。張謇對南通的全面經營,是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來建設一「新世界之雛形」,並由此向全國推廣,從而使國家走上富強之路。

儘管後來大生集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趨衰落並最終為四大家族所吞併,但它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卻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作為一名商人,張謇有著極為宏大的抱負,他一生信奉兩個主義,在經濟上信奉「棉鐵主義」,也就是依靠棉紡織業和冶鐵業發展國民經濟;在政治上則堅信從「村落主義」中可以找到拯救中國的方法。所謂「村落主義」,其實就是地方自治的代名詞,在封建社會談「自治」二字要冒的風險實在太大,所以張謇採用了一種變通的方法來闡述自己的理想。

正如胡適先生的評價:「張季直(張謇)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獨力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

實幹踐行,古人誠不欺人。尤以當下浮躁的社會中,實幹不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品質,也是尋求出路的解決良方。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