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和西醫的區別之西醫的前世今生

老百姓們常講:「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相信你們都認可吧,這說明大家都認為,西醫是針對某一病症進行的局部治療,而中醫則是站在全局的角度對人體進行整體調理。「西醫見效快,中醫見效慢」,所以中醫只能治慢性病,只能是西醫無法治療時無奈的選擇。這個理論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個理論對嗎?對我們去醫院治療疾病有什麼幫助?請聽我慢慢道來。

先說說西醫吧,這個在我們東北的首選治病方式。其實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在人類進化的歷史長河,都是先以哲學的形式出現。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起源於古希臘,奠基人是希波克拉底,所以西醫院校的學生在步入醫師的第一節課,就要將這個從醫信條—「希波克拉底誓言」背誦並遵守終身。古代西方國家的醫學理論「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液、黑膽液組成並相互聯繫,身體中充滿了各種液體,這些液體的平衡是機體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它們的平衡與否反映在氣色、氣質和性情上,這與中醫的理論類似,強調人體的整體觀;同時,古代西方醫學還強調心與身、人體與自然的相互聯繫,認為健康主要取決於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緒狀態、環境、飲食、鍛煉、心態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響。古代西方醫學體系要求醫生應當特別重視研究每個病人個體健康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所以它關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強調的是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主動合作,這與中醫理論基本一致,認為人體內部與外部的平衡才是健康的關鍵,也就是「和」。到十七世紀時,"四體液"學說遭到了猛烈抨擊,因為它被認為是沒有任何物質基礎的空洞、假想理論,從此以後,西方國家便摒棄了古代西方醫學,採用了以實體物質為對象的研究方法,逐步發展出一門建立在科學和實驗的基礎上的全新醫學體系,也就是近代和現代的西方醫學理論。20世紀後期,"社會-心理-生物"綜合醫學模式的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興起,隨著系統生物學與系統生物技術的發展,21世紀伊始開始走向後基因組時代的系統醫學與個性化醫療衛生時代。

Advertisements

西醫以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為理論基礎,運用「望觸叩聽」的方法,由於其研究對象為實體,也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所以更多的被大家接受,按疾病的部位分類,例如心臟難受看心內科,胃腸不適看消化科,感冒咳嗽看呼吸科;又分手術看外科,不手術看內科,如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一些大醫院還將人體器官各種疾病更加細化,比如胃腸外科,肛腸外科。其診療分類完全按照人體解剖學,讓前來就診的患者有個很直觀的感受,知道自己疾病的部位而選擇就診的科室。然而,當我胃腸不舒服卻不是胃腸的疾病引起的,那我該怎麼就診呢?感冒引起的拉肚子,心臟的短暫性難受引起的便秘?這都去哪個科就診呢?這就很複雜了,說明人體並不是單純器官的疊加,需要整體觀。當今西醫理論越發的精細化,運用各種儀器、各種數據指標來判斷這個人的健康與否,甚至將人體割裂開來看待,有時這個人都已卧床不起,醫生卻告訴你化驗指標顯示沒問題,患者很健康,可以隨時出院;心臟難受吃點葯卻損害了肝臟,再同時吃點保肝葯,讓心臟和肝臟同時治療又損害了腎臟,結果就是越吃臟器功能越差,越吃人體負擔越重,導致全臟器衰竭,最終駕鶴西去。這也就是百姓常說的「西醫治標」。

Advertisements

隨著時代的進步,西醫中也有人在反思:如此關注數據指標,割裂了人體整體觀,是否符合人體最本源的需求 —像個正常人一樣活著。像治療癌症那樣運用放療和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殺死更多的正常細胞,對這個人的損傷是利大於弊?他是否能夠承受這項治療?人體內的所有細胞都擁有原癌基因,只是變異與否的區別,這樣治療會不會激發更多的原癌基因?這些都是西醫應該考慮的。一棵小苗能長成參天大樹,靠的不是施肥剪枝,而是大自然的平衡,身上有枝葉的乾枯脫落,有主幹的癭瘤疙瘩,但不影響其生長不就好了,有必要通過比照大多數的正常指標而對其進行修剪手術嗎?評估很重要。

其實我們現代醫學中見到的疾病只是現在世界中疾病總數的1%-3%,而能夠了解的疾病是見到的1%-3%,有辦法治療的疾病是了解的1%-3%,能夠治癒的疾病是有辦法治療的1%-3%,也就是醫生常講的:「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樣算下來,醫學本質上並不能治癒疾病,而是幫助人體提高自身免疫力,用人體自身的力量抵禦外來的細菌病毒,這又回歸了存在千年以上的中醫本源—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西醫就到這裡吧,明天再談談中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