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愛,我用生命都承受不來

「吃飯了么?」

「你最近過得好嗎?」

「你是,這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美麗。」

當你看到這些的時候,你會怎麼樣?

羞澀、激動、幸福…

但ta看到這些后,縱身一躍,結束了生命。

韓國漢江上的麻浦大橋,在2007年-2012年間有超過百人在此結束生命。

韓國政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惡化,在兩側橋欄上放置了很多勵志標語,試圖在最後關頭幫助輕生者回憶起生命中點滴的美好,喚起他們對生的渴望。

從第二年開始,這一措施的效果「顯著」,自殺人數激增為前一年的6倍之多。

出於「善意」的標語,變相的成為壓倒輕生者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於正常人來說這是溫暖的關愛,但對一個憂鬱到想自殺的人來說,就是在對他「不幸」的人生做炫耀。

我們總是沉浸在自己YY的美好中,自以為是的認為「我做的這一切都是在為你著想」、「我覺你看起來…」、「我以為我這樣做你就會…」,用自己諸多的「偽快感」希望帶給對方「真高潮」。

—— 01 ——

「你看起來*,所以我以為*」

沒什麼有所謂的固定模樣

Ins上曾發起過這樣一個活動#face ofdepression#(抑鬱症的模樣)的選題,在那裡應該是一張張頹廢、無力和邋遢的臉,但實際上,那其中更多地是於常人無異,甚至笑顏如花的面孔。

參與者包括去年自殺身亡的林肯樂隊主唱的妻子,照片中Chester和家人在海邊笑得很開心。然而幾天後,他就結束了生命。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照片的主人公看起來都毫無煩惱被幸福籠罩,但實際都飽受內心和精神的折磨,很多人在不久之後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幸運的活了下來在親朋的支持下勇敢面對,有些人把悔恨永遠留在他生活過的世界。

自己的生命,有些人幸運的活了下來,有些人把悔恨留給了家人朋友。

我們習慣於通過固有的觀念或者表面現象下判斷,我們習慣於將微笑和喜悅掛鉤、頹廢和傷心搭配,我們習慣於通過表象揣摩內心…這諸多「偽快感」將我們的思維限定在固定搭配中。

事實上沒有什麼是他該有的樣子,思維定式或者說狹隘的認知讓我們過於自信以至於忘記這屬於別人的情感,應該交由別人來定義。

微笑的人也可以說出我不開心;

痛苦的人也可能是因為感動而喜極而泣;

表象背後是無人問津的真相。


—— 02 ——

「我都是為了你好」

放我自己決定才是真的好

史鐵生寫過一個短篇《命若琴弦》,一個老瞎子帶著一個小瞎子彈琴,小瞎子愛上一個姑娘,但是沒辦法在一起。

小瞎子心灰意冷,幾度想死,這時老瞎子給小瞎子一張紙條,說:這上邊是治眼睛的方法,只有彈斷一千根弦,才可以找人念紙條上的字,再根據上面的字就可以治好眼睛。

可能是因為對光明的渴望,又或者是對愛情的懷念,小瞎子憑著一股勁兒撐了下來,終於彈斷了一千根弦,他充滿希望地找人念紙條上的字時卻發現——那不過是一張白紙。

老瞎子為了讓小瞎子有活著的勇氣,對他撒了「善意的謊言」,以為他會放棄也好,還是認為他終會接納黑暗的生活也罷,老瞎子都是「為了小瞎子好」。

他做著一切是因為在老瞎子看來認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比信念、愛情、光明都重要,但小瞎子也這麼想么?

未必,奉做生的希望的信仰一朝被拆穿,所有的希望都破滅的那種感覺,和死亡真的無法衡量那種更痛苦。

我們總會為自己的行為開脫、美化,冠上一個「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帽子,如果別人不接納,就是浪費好意、就是辜負好心…

如果僥倖讓你一語成截,一定會跟上一句「你看看,我說的沒錯吧!」

如果不幸沒能成功,一定會搪塞一句「我也是好意!」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常常忽略那是別人的人生,如果交由他們自己決定,不論好壞、喜悲,他們可以承擔後果,而你不能代替他,自始至終我們就是一個看客,即便已經預演到了解決,你「善意的提醒」未必會換來完備的結果。


—— 03 ——

你以為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么?

從小我們被教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但是在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逐漸發現,哪怕親眼所見,那「光影的藝術」也可能充斥著欺騙。網路發達的現在,太多人看到幾張照片、一段視頻,就以自己過往的理解和經驗,斬釘截鐵地斷定這就是「真相」。

斷章取義、跟風造勢,輕易就順著鍵盤敲下自己憤怒的情緒。從不會獨立思考,也不去理性分析。拿起語言的刀,舉起道德的旗,就「磨刀霍霍」捅向別人。

可有時候,你知道你咒罵的、傷害的,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又或者說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