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殤-抗日戰爭紀實之引言

在70餘年前,「九.一八」事變的槍炮聲拉開了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序幕。六年後的盧溝橋,日本又把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浩劫的災難推向了全國。8年的漫漫長夜與遙遙征程,古老的華夏大地顫慄於隆隆的槍炮聲中,燃燒於侵略軍的太陽旗之下。鮮血和淚水、不屈,展示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個性,描繪出國家一副壯麗的畫卷。

當年柳條湖炸毀的鐵軌

從「九一八」至武漢會戰結束,是日軍在中國大地上最為瘋狂的戰略進攻階段,也是中國奮起抵抗、承受著最大壓力的戰略防禦階段。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推動下,正面戰場上,一大批熱血軍人浴血奮戰在抗日的第一線。用自己的血肉、血淚,抒寫了一曲慷慨雄渾的悲歌。

救民眾於水火,挽民族於危難,在強敵壓境、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愛國將士用挺身而出,為國爭國格,為民族爭生存。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其無不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氣概,顯示著華夏民族的的民族氣節。毛澤東在總結抗戰時曾客觀的評價道:「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還是比較努力的."

Advertisements

歷史昭示不該忘記:國共合作是眾望所歸,合則國興,分則遺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