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東北歷史2:華夏眾少數的民族興衰-編年體整理·德惠縣誌

第四回 隋唐風雲高句麗 薛禮跨海定遼東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設置玄菟郡。在郡內附屬一國,名為扶余,為穢貊族分支所建,最早活動在吉林市地區。前期曾在吉林市建立都城,衛滿朝鮮滅亡后,扶餘國後期又在農安縣建都。中原王朝的歷史進入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時候劉裕篡位奪了司馬氏江山,可他也沒坐穩這皇帝寶座。別說中原了,就是塞外四夷都開了鍋了。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皇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高職稱一下子變的不值錢了。中原先後出現了南朝,宋、齊、梁、陳 ;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中原亂,東北更亂!三國後期,扶餘國勢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鮮卑族人侵,扶余王自殺,扶餘國第一次滅國。扶余就分裂亂套了,分成北扶余、東扶余、卒本扶余(高句麗)、南扶余(百濟)四部。第二年,晉武帝派兵幫助復國、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長春)遷到農安。公元470年南部卒本扶余即高句麗的好太王領兵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個。公元493年,北部勿吉族(漢魏史書稱靺鞨)入侵,公元494年卒本扶余攻打東扶余,扶余王逃到高句麗,國王都跑路了,扶餘國也就滅亡了;勿吉族見有機可乘,便來游牧其地。卒本扶余高句麗在諸部混戰中充分發揮了侵略本性,不久玄菟郡故地也為高句麗所吞併,打跑了來佔便宜的勿吉(靺鞨)人,並修築了一道長長的土壘,史稱千里長城。徹底阻斷了東北與中原王朝的聯繫,將扶余納入了高句麗版圖,成了高句麗的扶余府,治所就在今天的四平。南扶余(百濟)和老牌兒土著新羅也只能徒呼奈何了。東北的勢力排名變成高句麗、新羅、百濟,進入到朝鮮的前三國時代。

Advertisements

  匆匆百年,一個叫楊堅的男人結束了南北朝的混亂局面。於公元589年隋朝滅南陳,統一了中國。而東北的勿吉(靺鞨)族歷次用兵皆敗於高句麗,逐漸敗退遷移至粟末江流域。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由此又稱粟末靺鞨。粟末靺鞨中有8個部落,在首領突地稽的率領下逃往遼河以西,被當時的隋文帝安置於遼西柳城與幽州昌平一帶,準備伺機報復高句麗。可惜,隋朝傳至帝二代楊廣時三征高麗都失敗了,還賠掉了江山社稷。新興不久的李唐王朝又對東北這嘎達的高句麗有了點想法兒,高句麗咋地了?為什麼隋唐兩朝皇帝就那麼惦記高句麗呢?就因為這個小高兒,他不是個省油的燈,也是個極度不安生的主兒!一雙賊眼總在中原王朝東北邊疆這塊兒撒么,總想把東北這塊肥沃的土地,整他們家院兒里去,這嘎達好啊!種啥都豐收,別看高句麗沒啥文化,心眼子賊多!要是得了這塊地兜里就有錢有糧了,咱也能和中原王朝的老大哥平起平坐,稱霸一方了。對於這類人,從古到今不論是強國之主(漢、隋、唐)還是昏庸之輩(明、清)都取得了高度一致的統一認識:揍他丫的!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新羅善德女王傳書說百濟聯合高句麗攻打新羅,並請求唐援助。唐太宗派使調節未果,這位天可汗的威嚴受到了高句麗的嚴重的挑釁!天子一怒,血流漂杵。唐朝太宗皇帝三次征伐也未亡高麗,帶著遺願進入了昭陵,這是李世民生前唯一沒有獲得全勝的戰役。這高句麗還真成了小強了!可誰也沒想到,高句麗沒成全隋煬帝,也沒成全唐太宗,卻成全了一代名將。他,就薛禮薛仁貴!薛仁貴30歲入伍奔赴遼東,在百萬軍中逐漸脫穎而出,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六月,高句麗莫離支(高句麗發明的官職,為要篡位之前的權臣設置的)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25萬至安市(遼寧海城一帶)依山駐紮,抗拒唐軍。薛仁貴著白袍單騎沖陣,持方天畫戟、腰挎兩弓,一個人殺入敵人25萬大軍的陣勢裡面,打的敵人是陣型大亂,唐軍見此隨後掩殺,高句麗大敗虧輸。唐太宗於馬上驚呼:「先鋒白衣者誰?」遂召至御前陛見,嗟異,授游擊將軍。班師后,唐太宗稱讚道:「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閫外事,莫如卿事。朕不喜得遼東,喜得曒將。」遂遷右領軍中郎將。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薛仁貴二次征遼東,立下赫赫戰功,拜左武衛將軍。公元660年蘇定方滅百濟。乾封元年,薛仁貴再次出征遼東,率主力三千人與高句麗二十萬大軍會戰於金山(遼寧本溪東北之老禿頂山),全軍奮勇殺敵、一雪隋唐兩代兩位帝王之前恥,斬首5萬,傷者不計其數,取得了金山大捷!消滅了高句麗的大部分主力部隊,為滅亡高小強奠定了勝利之基。公元667年11月,薛仁貴僅帶2000唐軍特種兵玄甲騎兵決定發兵扶余城,他力排眾議,攻其不備,7個時辰殺敵2萬。第二年2月徹底攻佔扶余城,一時間大小四十餘城皆望風而降。就這樣薛仁貴大軍掃平遼東,直抵平壤城下,與從海邊繞道平壤的李績大軍合圍平壤, 6個月後平壤投降,自此唐朝終於滅亡了東北小強高句麗。還了老皇帝的願、開了大唐的疆!遼東始定,復歸中原。戰後,唐高宗命薛仁貴率兵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設置安東都護府,薛大將軍為首任大都護,設治平壤新城。對東北地區及高麗、百濟故地實行管轄。現在的平壤,仍有1400年前的薛仁貴廟佇立,朝鮮民族服飾尚白就傳說是紀念白袍將軍。

Advertisements

只是,百濟滅了,高句麗亡了,還有新羅同樣包藏禍心。另外原高句麗將領、曾經被隋文帝安置國內的粟末靺鞨的後人,乞乞仲象卻率殘部一逃亡,乞乞仲象最終死在了逃亡的路上,而他的兒子大祚榮卻跑到高句麗故地忽汗州的敖東城,以唐王朝曾經招撫其父賜封震國公之「震(振)」作國號,建國稱王了。


東北歷史冷門知識:靺鞨初有數十部,后逐漸發展為七大部。主要分佈在粟末水(今松花江)和黑水(今黑龍江)一帶。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強大。靺鞨各部發展水平不一,大多以角弓、楛矢射獵為生,鑿土穴而居。南部的粟末部較為先進,種植粟、麥、穄等作物,養豬、馬,以米釀酒,以豬皮為衣。最北方的黑水部使用鐵器,善用自造毒藥敷於箭矢,以射禽獸。7世紀初,粟末諸部役屬於高句驪。725年,唐在黑水靺鞨地區置黑水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其餘各部隸屬於都督府,稱為州,各部領袖為州刺史,唐派長史監領之。[1]粟末靺鞨於698年曾建立震國(后改稱渤海),其首領大祚榮於唐開元元年(713)受封為渤海郡王。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後轄區即以渤海為號。926年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滅,改稱東丹。在唐代靺鞨的一支黑水靺鞨演化成女真族,女真族是滿族的直系祖先。靺鞨分佈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東至日本海。分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七部。有農業,種植粟、麥、穄;善養豬;亦從事狩獵。經常向漢王朝獻貢。各部發展不平衡。黑水靺鞨部居最北面,發展較慢,分十六部。唐玄宗時,在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其餘各部隸屬於都督府,稱為州,任命各部落首領為州刺史。五代時稱女真。粟末靺鞨部居最南方,較先進。其中安車骨部就是現代鄂溫克族的直系祖先。至五代時,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從此,女真這一名稱代替了靺鞨。遼朝又因避諱改寫作女直。

渤海國上京城遺址

關東欲再起風雲,唐朝和新羅、還有振國到底是戰是和?欲知詳情,且待下回分解……

第五回 武后四征玄宗敕 遼金元明落蠻荒

高句麗滅亡,為了防止其復辟,並有效控制高句麗遺民與臨近靺鞨、契丹、奚、等部民,唐朝又強行將「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徙居遼西營州。隨後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中原稱帝,至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年初,契丹發生飢荒,營州(遼寧朝陽)都督趙文翙不予賑給,終於演變成一場戰亂。徙居於此的粟末靺鞨人也跟著契丹夷離堇、松漠都督李盡忠一塊兒造起女皇帝的反,殺了趙文翙佔領營州。消息傳至武周朝廷,武則天派武三思統籌全局,命曹仁師、張玄遇等28將率大軍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武則天又派武攸宜統軍、陳子昂為幕,領10萬大軍征伐,僵持之中李盡忠病死,孫萬榮繼任,迂迴唐軍背後欲斷其歸路,唐軍又大敗逃回。第二年朝廷又派王孝傑領17萬大軍征討,結果又是全軍覆沒,王孝傑跳崖身亡。武則天第四次派出武懿宗、何迦密統帥20萬大軍平叛,終於平定叛亂。粟末靺鞨接受武周朝廷賜封震國公,大祚榮於忽汗州敖東城(敦化敖東)建立震國。大祚榮多次遣使向長安稱臣,唐玄宗於713年賜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為「忽汗州都督」。大祚榮立刻將國名更改為渤海,以忽汗州(號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西南東京城)為上京,史稱「渤海國」。德惠,此時為渤海國扶余府的仙州所轄。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曾經的大唐也逐漸走向衰落,渤海國更是到了日暮西山的境地。這時游牧民族中的契丹在今天的內蒙古崛起,並開始擴展自己的疆土。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后,中國陷入了長年的內亂。9年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建國,號為「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26年正月,耶律阿保機親率大軍攻破扶余府,繼命大元帥耶律德光率兵萬餘前趨渤海國京師忽汗城,沿途連破渤海3萬兵阻截,最終渤海國滅亡。公元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11年後,契丹軍攻克後晉首都開封,後晉亡,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遼朝正式成立。德惠,為東京道黃龍府的通州管轄。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發動北伐,一路勢如破竹,遼穆宗甚至有意放棄燕雲十六州。最後因柴榮重病而南返中原,東北最後一次也是最有可能回到中原王朝懷抱的希望徹底破滅,雖然北宋王朝先後發起兩次對遼大戰,但是自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一役,打的宋軍全線崩潰,死者萬餘人,宋太宗僅以身免乘驢車逃走,遼軍追至涿州(河北涿縣)乃止。遼朝徹底鞏固了東北的統治疆域,東北和中原再度關山隔阻,成為游牧民族的天下。金滅遼后,黃龍府改屬上京路,德惠先後為上京路為濟州和隆安州轄境。公元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梁(今開封),擄走徽欽二帝,押往五國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依蘭縣),一路途經德惠,不知對這片漢唐時期本為中國屬地的荒涼小鎮是何想法。元代,這裡屬遼陽中書行省開元路管轄,成為蒙古游牧區,這一制度直到清末。游牧民族稱霸天下,漢人必將奮起抵抗!最後,安徽鳳陽出了個朱皇帝,漢人再次重掌江山。

東北歷史冷門知識: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于軍事對抗中。扶余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為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余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時有出現。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餘64個城池,1400個村莊。 後來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餘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勢地位;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迫使新羅屈服。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5世紀末,長壽王又吞併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后戰勝隋軍,敗於周(唐)武則天!

吉林農安的黃龍府遺址

那麼,德惠這片土地又將迎來什麼樣的變化呢?且看下回……

第六回 明朝羈縻設三衛 滿清旗王得牧場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建立大明,中原王朝復歸漢人當家。東北,地處邊陲,久置化外。明王朝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故地,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吉林。黑龍江地區。德惠屬伊爾門河(飲馬河)衛,也稱亦速河衛。明朝對於東北地區的統治並非直接統治,而僅是在重要地點設軍事據點及發展交通路線,實質上仍由各族自行統治,所以設置的這些衛所就是替明王朝安保北邊的羈縻衛所。明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這裡設置了蒙古兀良哈三衛(泰寧衛、福余衛、朵顏衛)也稱朵顏三衛,加官封爵,使其各自羈縻屬地,其中泰寧衛和福余衛共同管理科爾沁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但大明自成祖之後,對於東北的經營較不重視,宣德九年,正式廢除了奴兒干都司。由於明王朝的無力管束,蒙古、韃靼、瓦剌諸部打打合合,十分混亂。在嘉靖17年蒙古土蠻部滅亡了兀良哈部,瓜分其部落人口併入科爾沁左翼,形成兩個萬戶。而福余衛的的科爾沁部避亂遷往嫩江流域,形成嫩科爾沁部。朵顏衛三分併入蒙古三支。

時間到了明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蒙古24部49名領主與后金滿蒙漢文武官員百餘人在盛京(瀋陽)召開大會。共推后金國主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改國號為「大清」。這24部蒙古里就有嫩科爾沁左右兩翼(四個部、10個旗)。皇太極大赦天下,論功行賞,封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八世孫——固穆為郭爾羅斯部輔國公。清順治五年(1649年),以嫩江、松花江為界,將郭爾羅斯部分為前後二旗。固穆受扎薩克銜,被封為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皆世襲罔替。今天的長春、農安、德惠、九台、長嶺、乾安、前郭等縣域,皆是該輔國公的領地範圍。德惠,歷經漢晉隋唐、遼金元明八朝1700多年,成了蒙古王公的牧場。清廷令諭此等領地實行封禁,該旗不得招墾、租佃和變賣,旗人和民人不得進入該領地開荒和居住。一片莽莽的大草原啊!今天的德惠人恐怕想不到,300年前,這裡除了有極少數游牧者的蒙古包之外,不見人煙。直至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前後,修築吉林柳條邊,設置邊門、邊台,這裡被劃為邊外地區,蒙古王公又可以縱馬放牧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廷以「不緝賊罪」削去了固穆之孫莽塞的扎薩克職銜,仍保留輔國公爵位。其同族桑噶爾濟之孫畢里袞鄂齊爾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代領扎薩克之職。自畢里袞鄂齊爾開始,到其孫阿拉布坦止,共執政87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時,固穆七世孫恭格拉布坦才復領了扎薩克之職。

這位旗王,叫恭格拉布坦的,跟德惠大有機緣,會哄人、有手段,哄樂了乾隆皇帝,找來了山東人墾荒。這才有了:蒙旗王偷禁私許開荒,大房身德惠開基建衙!

遼寧清代盛京遺址(瀋陽故宮)


關於闖關東的故事,下回繼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