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學大成著作--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一部集16世紀以前,中國歷史上本草學大成的著作,撰成於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作者為李時珍。

從《本草綱目》完稿至刻印,中間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原因是當時《本草綱目》沒有名家的讚許與政府的支持,李時珍到過蘄州、黃州和武昌,都找不到承印的書商。1579年,他赴當時中國刻印書籍的中心南京尋求出版,但仍未成功。1590年,他終於得到南京藏書家兼出版商胡承龍的幫助,出錢刻印。可惜,李時珍未及三年便卒於家,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問世。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李時珍用了大約27年的時間才修改編寫完成《本草綱目》,書中說明采軒特別撐不住生病,經過了三次改寫,於萬曆六年(1578年)才最終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李時珍參考了800多種書籍,多次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採集樣本,耗費了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藥物學家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其中新增716種藥材,補充161種藥物內容,糾舉錯誤34條。

《本草綱目》共52卷,載葯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餘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葯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

影響

《本草綱目》改進了中國傳統的分類方法,格式比較統一,敘述也比較科學和精密,例如:把廣義的「蟲」葯擴充到106種,其中昆蟲葯為73種,分為「卵生」、「化生」和「濕生」三類。對動物和植物的分類學的發展具有很大意義。

《本草綱目》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之處,如南星與虎掌,本來是同一種藥物,過去卻誤認為兩種藥物;以前葳蕤、女萎認為是同葯,李氏經過鑒別則確認為兩種;蘇頌在《圖經本草》將天花、括樓分為兩處,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前人誤認「馬精入地變為鎖陽」、「草子可以變魚」,一一予以糾正之。並且在本書中還加入了許多新的藥物。對某些藥物的療效,李時珍還通過自己的經驗作了進一步的描述。本書還載敘了大量寶貴的醫學資料,除了大量附方、驗方及治驗病案外,還有一些有用的醫學史料。另外李時珍並駁斥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認為吃人肉療羸瘵是錯誤的。

本書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

錯誤與缺陷

《本草綱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大成的著作,書中所收集的資料廣博,「上至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集」,因此書中不免有些內容與現代的認識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鉛粉辛寒無毒,現代則認為有劇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錄的孝子衣帽、寡婦床頭灰、草鞋、男陰毛治蛇咬、女陰毛治「五淋、陰陽易病」、人魄(人弔死后的魂魄)鎮驚嚇、人中黃(將甘草裝入竹筒後於糞池中浸泡而成)治嘔血、樑上塵治昏厥等皆可入葯。這部分李時珍大多引用《輟耕錄》、《本草拾遺》的說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的態度。

《本草綱目》也有誤解之處,例如《本草綱目》里所說的「胡嶠〈陷虜記〉言:『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今查胡嶠〈陷虜記〉原文:「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地勢漸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數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李時珍《本草綱目》里所說的胡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顯然是誤解。不過也正由於巨細靡遺的收錄,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醫書及本草藉由綱目而保存下來。

傳播

《本草綱目》先後流傳到日本(1606年)、朝鮮、越南等地,1656年,波蘭人卜彌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本,書名《中國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歐洲維也納出版。1676年米蘭出版了義大利文譯本,1735年以後又被翻譯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種文字。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