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濕氣升,趕跑「春困」養脾胃!

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中醫認為,春主肝屬木,易克脾,雨水增多,寒濕之邪易困脾,故養生重點是養護脾胃。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弱決定人之壽夭。「健脾和胃」是經典春季養生項目,通過調理可使脾胃經絡保持暢通,提高脾胃功能,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在雨水節氣之後,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濕邪留戀,難以去除,同時春屬木,易克脾,損傷脾胃,故雨水節氣養生應當著重養護脾臟。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Advertisements

在中醫上,脾胃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效。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津液等都依賴於脾胃化生。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

首先要疏通胃經、脾經,使其保持暢通,讓氣血運行平穩,提高脾胃腐熟運化水谷功能,補充人的源動力,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其次平時喝水盡量喝溫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現所謂的上火癥狀,不宜輕易飲用涼茶,以免導致虛火更甚。另外,注意食物清潔與保鮮,避免出現腹瀉等問題。

不可以盲目進補,避免助陽外泄,肝木生髮太過,克傷脾土,同時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膩脾胃,肝鬱脾虛,脾失健運,造成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助長濕滯,導致一系列的脾胃問題。

Advertisements

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胡蘿蔔、山藥、小米等。注意健脾利濕。內以養護脾氣,外以清利濕邪,從而達到養脾的目的。

《黃帝內經》有「春主肝」之說。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導致脾胃受損。同時,因為降雨增多,濕氣加重,濕邪易困擾脾胃,所以灸療的原則是疏泄肝氣,以免過旺之肝橫逆犯胃,出現胃痛、胃脹、腹瀉、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調的癥狀。艾灸還可以調節人體陰陽水平,扶助正氣,既能治痹病,又能防止疾病的發生。這療法可以發揮藥物、腧穴的雙重治療作用,因而具有通經活絡、祛風除濕、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養肝調理脾胃的特效穴位:神闕穴、關元穴、章門穴、足三里穴:

神闕穴

艾灸時間:每日艾灸1~2次,每次艾灸10~15分鐘,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溫經祛寒,平和陰陽,調理氣血。

關元穴

艾灸時間: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5~ 15分鐘,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作用功效:培元固本,調氣回陽。

章門穴

艾灸時間: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10~20分鐘。

作用功效:健脾解郁,疏肝理氣,增強機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功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更旺盛。

足三里穴

艾灸時間: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3~15分鐘,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最好在每晚臨睡前艾灸。

作用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氣,調理脾胃。

春時宜食粥

唐代孫思邈說「春時宜食粥」,提醒我們在春季應多喝粥。粥以米為主,以水為輔,水米交融,不僅香甜可口,便於吸收,還能補脾養胃、去濁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藥材后,還能治療一些慢性病,對身體有滋補作用。祛濕佳品粥非薏苡仁党參粥莫屬。

據《本草綱目》記載,薏米健脾胃、消水腫、祛風濕、舒筋骨、清肺熱,它還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妝品的主要成分就是從薏米中提取的,不過,與其塗在臉上不如吃到肚裡,讓它由內到外都滋補。此外,薏苡仁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除了薏苡仁党參粥之外,能祛脾濕的食物還有很多,如茯苓、芡實、小米、胡蘿蔔、冬瓜、萵筍、扁豆、蠶豆、鯽魚等。在日常飲食中,我們要多吃這類食物。

但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濕,在炒菜時,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蘿蔔等寒性或涼性的蔬菜時,可以適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時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來源於道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