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在森林康養產業中的運用

中醫理論,是以我國勞動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為基礎,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將中醫藥理論與森林康養有機融合,是推動我國森林康養產業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基於此,本文擬就中醫理論與森林康養的關係及運用做一些梳理,以就教於方家。

(圖片自網路)

一、中醫「調和陰陽」理論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中醫有「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毋失歲月之和」(孫思邈,《急備千金要方·養性篇》)的說法,意思是說「善於養生的人,不違背日月自然的規律,不違背歲月年齡的特點」

陰陽理論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本意是指日光的向背,光為陽,背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等,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繫的兩個對立面的一對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

中醫理論認為,人類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於「陰陽失調」所致。因此,中醫治療疾病的所有方法都必須遵循「調和陰陽」的原則,使失調的陰陽關係重歸於平衡。

在城市中,人口密集、溫度偏高、空氣污濁,屬「陽」地;而在森林中,人口稀少、溫度適宜、空氣清新,屬「陰」地。以頭痛、焦慮、抑鬱、肥胖、神經衰弱、失眠和「三高」為顯著特徵的「都市病」,都是因陽氣過盛所致。當人體置身於森林之中,由陽地進入陰地,失衡的陰陽關係便能漸趨平衡。

中醫認為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精氣乃絕(西漢,《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調和陰陽是最好的養生方法,陽氣固密於外,陰氣才能內守,如果陽氣過於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要虧耗而衰竭;陰氣和平,陽氣周密,精神就會旺盛;如果陰陽離絕而不相交,那麼精氣也就隨之耗竭。

因此,治療現代人常見的「都市病」,最佳的辦法是進入大自然,體驗森林康養,以達到平衡陰陽的目的。

二、中醫「治未病」理論

早在西漢時期,中醫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論。古人認識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西漢,《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治,為治療的意思。治未病」是指最高明的醫生注重預防疾病發生,而非治療疾病

森林康養,既包括康,也包括養。「康」主要是指疾病的治療和身體的康復,「養」則主要是指疾病的預防和身體的頤養。

「治未病」這一寶貴思想在中醫具體運用過程中又主要體現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兩個方面

未病先防重在養生。養生之道,關鍵在於法於自然之道。法於自然之道,是指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變化,起居能順應四時的變化。自從空調發明以來,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下工作學習的人因空間相對密閉室內外溫差較大,會出現鼻塞、頭昏、打噴嚏、耳鳴、乏力、記憶力減退、四肢酸痛皮膚過敏等癥狀,俗稱空調病而當人們處於森林之中時,機體融入自然,與自然和諧相生,「空調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同時,森林中各類植物所分泌出的芬多精,能有助於人體調理精神情志保持精神上清凈安閑,心志閑舒,減輕思想負擔,緩解精神壓力,保證精力充沛。這樣來,真氣深藏順從,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既病防變是指人體生病要及時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途徑,防止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溝通表裡,聯絡臟腑及感應傳導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應病變的途徑,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臟腑也(西漢,《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說明了疾病是通過經絡從皮毛腠理內傳於臟腑的。

據科學研究表明,植物萜類成分透過皮膚的速率是水的100倍,是鹽分的1000倍(陶智全著,《森林康養》,第46頁)。森林中富含負氧離子和植物精氣,植物分泌的有益成分能迅速透過皮毛腠理內傳於五臟六腑,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歷史上,華佗曾用丁香加麝香治療肺部感染,中醫還常常運用松香來處理風濕及各種創傷腫痛。這些方法都屬於「既病防變」理論在森林康養領域的實踐。

(圖片自網路)

三、中醫「情志調攝」理論

森林康養不僅僅是指對身體的調養,也包含對精神領域的調養。

中醫認為「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西漢,《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正確的精神調攝可以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保持心理寧靜,情感平和,則人體正氣充盈,肌腠固密,即使有很強的致病因素,也不會侵害人體(「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反之,心燥動而不靜,則可能危及健康。事實上,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許多疾病的發展和預后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在疾病的康復和治療過程中,精神調攝是必不可少的。

(圖片自網路)

目前,各大森林康養基地所開發出的許多康養項目和設施(如森林音樂、森林書法、森林漫步、森林瑜伽、森林冥想、森林太極等)都能夠舒緩人的心理和情緒,使人有精神寄託,起到陶冶情操、怡情養性、調神健身等作用。

在森林中,青山綠水使人心曠神怡,蕩滌胸中的煩惱、急躁、憂鬱、焦慮等情緒。當人置身於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氣候適宜、環境優雅的森林中,耳目為之清靜,心胸頓時開闊、神情格外舒暢,從而達到攝生益壽的目的。

20166月出台的《四川省林業廳關於大力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要「建設融合現代林業、農業、中醫藥產業、醫療保健業、養生養老和生態旅遊休閑業等核心要素為一體的森林康養產業基地、產業園區與森林康養產業集群。」在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中,建議進一步強化現代都市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相關康養項目的研發力度,深入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好中醫藥古籍文獻、著名中醫藥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以及民間中醫藥技術方法尤其是本地、本民族特色中醫藥文獻、秘方、驗方、診療方法和技術,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森林康養項目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提高社會大眾對森林康養認知度,激發民眾的參與體驗慾望,共同推動森林康養事業的不斷發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