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坡是什麼,日本海上自衛隊為何鍾情於它

荷蘭坡是日本長崎的一個景點,那裡有一個石坡道,盡頭是天主堂。因為長崎是開放較早的港口,有很多洋人來往於這條坡道上,日本又曾長期與荷蘭有貿易往來,因此當時的長崎人便將所有西方人都稱為「荷蘭人」。或許是因為居住在附近的許多外國人去天主堂做禮拜時都要經過此地,因此這條石坡道就被稱為「荷蘭坡」。

長崎荷蘭坡

長崎荷蘭坡

上世紀50年代設計的驅逐艦,艏樓末端上下兩層甲板連接處應力集中、強度較差,艦體的連接處極可能在惡劣海況或撞擊下斷為兩截。同時期日本建造的凌波級驅逐艦為加強長首樓船型的上下兩層甲板連接處的強度,設計這個斜坡,連接處的強度得到了加強,同時還擴大了艦體內部空間。但那個時代的驅逐艦甲板上都有布設水雷的雷軌,這個斜坡就不利於運輸水雷,特別是下層甲板往上層甲板運送時很費力,海上自衛隊官兵戲稱爬這個坡就像爬「荷蘭坡」一樣累。久而久之,「荷蘭坡」就成了約定俗成的叫法了。日本先後有凌波級等驅逐艦採用了荷蘭坡設計,鹿島號訓練艦也是典型的荷蘭坡結構,用以連接主甲板與二甲板。

Advertisements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反潛直升機上艦,驅逐艦艦體後段是機庫與飛行甲板。飛行甲板要求無起降障礙物,於是艦體後端的錨機、系纜柱、纜車等系留設備的布置就成了問題,主流解決手段是飛行甲板下新建開放甲板,兩側開大口徑孔洞,以利於帆纜作業。現在隨著艦艇隱身化要求,這地方進行了封閉處理,開孔縮小並多有蓋板。海自的初雪級、朝霧級等艦就採用了開放后甲板設計。後來村雨級之後的驅逐艦使用的是一種變形「荷蘭坡」設計。在飛行甲板段艦體,后三分之一長度處兩側採用傾斜下降設計,兩側及艦尾位置留出空間用於布置系留設備,並可容納作業人員。這樣避免了后甲板上的突起物對艦載直升機進行起降作業的影響,還有就是如果有上浪或雨水,可以沿這個坡快速排掉。不過此種設計並不是完美無缺,同樣要在飛行甲板下空間布置纜車、絞車,而且作業空間局促,直升機作業與帆纜作業也不能同時進行。

Advertisements

村雨級之後,高波級、秋月級、金剛級、愛宕級也都採用了荷蘭坡設計,這也算是海上自衛隊的特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