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torms張安昇導讀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 Seymour Papert 教授,不僅僅是人工智慧先驅,也是全世界首位提倡兒童要學程式的人。他認為人工智慧與人類學習是一體兩面,電腦與程式語言的發展,對未來學習的模式將造成重大改變,因此在1967年,他與圖靈獎得主Marvin Minsky 一同開發出LOGO程式語言/LOGO畫圖機器人,並且在30年前受 LEGO 委託開發 LEGO-LOGO 機器人—— 後來根據本書英文書名「Mindstorms」改名為著名的 Mindstorms 機器人。Papert 本人對電腦發展的影響深遠,細讀此書你會發現圖靈獎得主 Alan Kay 開發的物件導向編程以及視窗作業系統,甚至這7-8年內流行起來的 iPhone、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都可在此找到端倪。目前普世較為通用,Papert 的弟子 MIT 的 Mitchel Resnick 教授發明的 Scratch 語言,也可看成是 LOGO 、Mindstorms 機器人的改版,而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程式機器人,幾乎都可以看成是 LOGO 或是 Mindstorms 的廉價複製品。就算是加上人工智慧的服務型機器人,大致上也脫離不了他們幾十年前論文研究的範疇。

Mindstorms此書的宗旨,並不是解釋 LOGO 或是 Mindstorms 機器人的使用方法或開發流程,而是闡述 Papert 以及他老師 Jean Piaget的教育理念。Papert 在獲得劍橋大學數學博士之後追隨心理學大師 Piaget,並且深受其影響,在此書中大量用 LOGO 語言的實際使用狀況,甚至是人工智慧的觀點辯證了 Piaget 的觀點。Papert 認為程式語言跟自然語言一樣,都是用來描述世界的,但程式語言更加嚴謹,以及更加具有互動性,一個精心設計的程式語言,更能與深層次的兒童認知結構相呼應,大幅改變數學科的學習方法,進而造成一系列革命性的教育提升。

Papert 在數學、發展心理學、人工智慧、科學哲學等領域都到達了頂尖專家或奠基人的水平,因此產生了如Warren Buffett 合伙人Charlie Munger 所說的 Lollapalooza多重疊加效應,也許這本書成書當時不見得能被大眾理解,然而隨電腦不斷蓬勃發展,Papert提到的許多問題與現象,逐一印證,這更像是一本跨越時代的預言書,很多當下急需處理的問題,其實 Papert 約40年前就進行了深入思考,只是鮮少有人認真加以實踐,如果深入挖掘,必然如當初 Steve Jobs進 Xerox 實驗室一樣,滿載而歸。


Piaget 的理論說到:人類的學習能力在學齡前是最強的。語言是極度困難的東西,可人類不需要老師也能學的很好。最近神經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兒童的大腦結構跟成人的確是不一樣,特別適合學習語言。從50年前 Papert 開始的研究主題是,希望把人類早期語言學習的超能力,擴展到別的學科、例如數學上。用的方法就是從自然語言延伸到編程語言。「讓兒童熟悉使用編程語言,並且使用編程語言建構一切。」

對應 Papert 的建構主義觀的是,自兩百年前普魯士國民義務教育以來的「傳統教育」,工業化以來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流程被拆解成流水線(assembly line),導致生產力大規模的提升。而普魯士國民義務教育則是把傳統手工藝的學徒制度,模仿工業化流程拆解流水線的方式,有效率大批量的的訓練出一批合乎規格的人。事實上在流水線作業下,每個人可能一輩子都只需執行一部分功能,所以這種不強調因果關係教育長時間下來也十分堪用。

這兩種教育看法並無對錯,孰優孰劣,可能更像是馬克思主義(Marxism)所說,上層結構要看當下社會,真正偏好的生產方式決定。Albert Einstein自述早年非常不適應普魯士國民義務教育。在一個隨大流的社會中,像 Einstein 有著自己的想法,可能反而減少自己的機會,也許別人就希望你當一個安份的螺絲釘。當然在Papert的願景之中,未來社會在電腦加持之下,人人都能成為人機結合的超人,唯一的限制只會是是自己的想像力。

Papert 在 MIT 的同事多媒體實驗室主任Nicholas Negroponte也認為,好的教育是為孩子提供機會,去構築自己的知識體系,而非更好的複製教師觀點。再過去的幾十年中蘋果、微軟、谷歌、臉書崛起,都反應出要取得大的成功都是要建構些自己的東西,而非重複別人的老路。在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即將崛起的現在,重複性流水線工作終將歸於機器人,人必須要能掌握全局。如同畢卡索所說,電腦只懂得回答問題。如果要學習問出正確的問題,應該還是要採用傾向Papert 的教育觀點。


「在科幻小說中有非常多場景,將電腦視作輔助人類思考的工具。比方說「Star Trek」的粉絲一定知道,「企業號」裡面有一個電腦能對任何複雜問題快速的給出精準的答案,然而在「Star Trek」中的角色,思考方式跟20世紀現代人並無二致,在劇集之中,與電腦的接觸,並沒有改變人對自己的認知,或是改變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在此書之中,我將嘗試解釋電腦除了作為工具外,如何從源頭改變人類思考的方式,而且這種思考方式在沒有「聯機」時依舊有效。(就如同玩齒輪的經驗幫助我學習代數,然而我學習代數時身邊並沒有齒輪)我想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個大部分人與科學精神無關的時代終結,一個萬眾創新時代的來臨。當下有許多教育文化的障礙,阻止這些創新精神的培養,比方說美國歐洲普遍存在的"數學恐懼症",害怕小孩自己摸索,害怕無法將數學學好,一定要老師帶,無形之中扼殺了小孩發明創造的能力。在我的願景之中,當小小的個人電腦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時,這些文化障礙將會被清除。相較於硬體,更加重要的是電腦帶來的思想改變,打破現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之間的分界,打破現有既定誰在幾歲學習什麼的概念,打破發展心理學與性向測驗的標準假設,電腦不再是專屬於「電腦工程師」,每個「人文學家」都將有充分的電腦編程技能。」

這序言中的願景,包含大量資訊。在文雅的修辭底下,反對南非種族隔離的Papert 一直有著革命家的血液,相較於推翻一個國家,他想推翻的是全世界的固有思想。大眾的想法,在四十年後還沒有顯著的改變,而Papert的願景仍然是未來式。Papert 在「四十年前」看出來,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後,人文學科的研究將重新建立在電腦編程上,將瓦解科學與人文的「種族隔離」政策。他似乎也看出來,在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展開的「新大量複製」時代下,大部分人都得學會利用機器創新。

兒童當下如果要學習編程,LOGO 用的已經很少了,比較正規的當然是C、Javascript、Python、Swift,常用入門的是Scratch,不過真正推薦的還是從GoBot實體編程開始。

Mindstorms裡面有很多洞見,近幾年來獲得逐步的證實,比方來說,Papert 反覆強調將自己想像成齒輪結構的一部分,或是將自己想成海龜在走路,可以有效促進學習,並且70年代就做過研究證明實際的機器海龜,會帶來比熒幕海龜更好的學習效果,這與最近流行的體稟認知(embody cognition)理論是切合的,並且也與歐美國家從編程教育,逐步走向機器人教育是吻合的。值得一提的是一系列實體程式 Tortis (Perlman,1974)、Algobloks (Suzuki,1995)、Bloks(Blikstein,2016)、GoBot(張安升, 2017),又將LOGO的體稟認知往上提升一個層次。

以 GoBot 為例,用實體控制板進行編程,有著極大的好處,舉例來說,要幼童描述自己的數學思想是困難的,而實體控制板非常清楚且高效地進行了溝通。從另一個角度看,研究也指出,實體化造成身體姿勢的改變,會引發學習者的心智狀態的改變,比方說當兒童共同看向控制台時,形成一同討論模式,而兒童共同看向小車時,則更傾向獨自思考,這意味著學生的思考模式轉換為教師能觀察到的外顯現象,也意味著更加細膩的學習歷程。

再來我們看實際的編程,比方說我們在控制板上放上前進指令 按下啟動后小車前進 1步;放上前進+前進2 , 則前進3步。如果我們將指令反過來,小車依舊前進3步,但是從外表看,看不出是前進2,此時我們已經引入了未知數的概念,如果用數學式表達,可以寫成 1+X=3 其中 X、等號都是很抽象的概念,原本要小學3-4年級才會教,GoBot透過實物的方式很好的闡釋,小學一二年級就能很容易的理解。

另外算數結構、與編程結構有高度的雷同,操縱小車在一維數線運動的編程語言,包含前進、後退、重複、掉頭,基本等同於算數結構,前進後退相當於加減法、重複就相當於乘法,而除法可以用重複+縮短移動距離達成。因此兒童在學會編程結構之後,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四則運算,先乘除后加減,如果複雜點就是初一程度了。

LOGO 機器人的精神,是以適合兒童的形式,傳達嚴肅的數學知識。GoBot 忠實繼承了LOGO 的精神,並且將形式做的更加簡單,以及提高了傳達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以實體化的方式表示編程指令,將使用年齡降到幼稚園程度。同時因為實體化的限制,在進行運動、畫圖時,孩子必須進行更多的計算,其中包含了加減乘除,並且非常容易的引入未知數的觀念,另外透過規則或是裝置的設計,單人遊戲可以導入圖論問題,而雙人遊戲則是加入了博弈論設計,甚至引入隨機運動以學習統計概念。在發展LOGO機器人中,原本Papert 花比較多時間在幾何以及微積分上,以及抽象化的除錯、結構化思考。GoBot 則是在 算數結構、代數、限制性上做出了補充,另外也包含了應用數學、幾率統計。

數學、編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是這些技能還只能算是Papert 的「道具」,如果要深入的了解 Papert對教育的看法,首先得了解 Papert 對人工智慧的看法:

「飛行的物理學原理是根據空氣動力學,但人類對空氣動力學大部分的理解,是在造出飛機之後。一開始人類的確想透過模仿鳥飛行,認為羽毛有神奇的魔力,將羽毛貼在身上用力揮動,結果失敗了。直到後來造出跟鳥類差異巨大的飛機,反而更好的理解了空氣動力學,也更好的理解了羽毛對鳥飛行的意義。」

鳥也會飛、飛機也會飛,沒人會把飛機看成鳥,人工智慧也是類似的道理。在想方設法,讓機器模擬出人類思維的「功能」后,我們也許可以從中提煉出思考的關鍵因素。令人驚奇的是,如果我們仔細看「深度學習」的各項特徵,分別對應了除錯思維、結構化思維、抽象概念操作,正是Papert根據Piaget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反覆強調的,也許這三種思維正是人類思考核心元素。

除錯與迭代思維

人工智慧並不害怕錯誤,它的運作原理是即使訓練初中期都是錯的,經過反覆迭代后,最後也能達到正確結果。這種快速迭代(Iteration)思維,在幾年前互聯網開始蓬勃發展時也開始流行起來,一個APP,最後的樣子,幾乎保證跟最初的想法是南轅北撤,因為經常要適應市場需求做改變。Papert 指出,編程中除錯 (Debug) 是電腦文化的特性之一,寫程式很少有一次寫對的,無論是用電腦寫代碼、寫文章、做研究都是一樣,經常都需要反覆來回好幾次。

相對應的則是考試主義下,學生界定自己擅長範圍,首先就是分文理科,對範圍以外的事物,會害怕失敗,而不願意嘗試。同時應付完考試后就忘光光,也不想糾正錯誤。當然我們可能也要反省下,考試內容是不是不切實際,無論如何,長期而言,學習內容總是連貫的,如果很多東西都似懂非懂,累積下來會必然有很多問題。不只學生如此,過去幾十年,我們可以看到沒幾個人文學科的教授學習使用編程。甚至連數學科理工科的教授也不願意學習編程。如果連這些教師都不願意學習。那麼學生不願意學習也是理所當然的。本質上我們找了一堆不願意學習的老師與學生,在考試製度下,勉勉強強地低效學習。

根據Piaget學說,每個小孩都是天生的哲學家,都具備除錯迭代思維來構建關於這個世界的理論,但是大部分的狀況下,現存學校制度不但沒有繼續培養這類思維,反而將將這種天分抹殺了。

結構化思考

經常可以在深度學習中看到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結構化,以人臉圖像識別為例,在神經網路中,會有幾個節點是辨認眼睛、嘴、耳朵等等特徵,之後再根據眼睛、嘴、耳朵的相對位置,構築一張完整的人臉。

Papert指出結構化思考也是編程教育的一個核心概念。Papert解釋到,如果用 LOGO 編程語言畫出一個人,一次畫出很困難,但是如果要畫出,頭、手、身體、腳,拼接一個人出來就容易多了。大的問題要切成小的問題,辨認小的問題,根據邊界條件,拼湊出正確的答案。無論編程、或是進行計劃都是一樣的。以程式來說主要是架構的問題,整體需求,配置合理性。如果要完成一個大計劃,先拆解成幾個小計劃,逐步完成計劃。如果進階點,可能要隨小計劃的進行,動態更新大計劃。

不僅機器學習與編程教育在結構化思考上有很多共同點,Papert 指出在 Piaget 學說中,語言學習本身就有結構化思考的特性。人出生下來,嬰兒主體與構成「爸爸」這一團概念的東西互動,這些互動的經驗形成了「爸爸」意義。在根據嬰兒主體與「已知辭彙」的互動逐漸構建出整個世界的關係。

另外結構化思考其實對應了人類思考過度簡化特性,過度簡化可以說是人類的奇迹,同時也是人類思考的陷阱,牛頓力學、占星術、巫術神話其實都是簡化得來的結果,鳥、飛行、羽毛三者相關,人會傾向將飛行的原因歸結到羽毛上;牛頓力學則是忽略了摩擦力,人類有強烈的解釋動機,但是符合抽象邏輯思考的抽象概念操作需要訓練得來。

抽象概念操作

排列組合一向是是高中數學中比較困難的主題,Piaget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對此也有闡述,與除錯、結構化思考不同,前兩者在很早在語言學習階段就反應出來,排列組合所代表的形式化思考則是兒童認知發展的最後一步。

概念操作也是深度學習中的核心元件。深度學習在結構化萃取出基礎概念同時,比方說眼睛、嘴、耳朵,會嘗試連接各種不同可能,最後加以優化,看那種組合權重,可以更有效地堆砌出更上一層次的認知。

傳說日本軟銀孫正義大學的時候,靠一些常見字卡排列組合想出一個翻譯機的專利,賣給夏普,賺到了第一桶金。從這故事給我兩個啟示,首先即便有這麼多普通人有著強烈的賺錢慾望,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些商機,但是如果常聽創業項目路演,就知道這些概念彼此大同小異,大部分基於日常經驗的排列組合,像翻譯機這種當時超出日常經驗的東西,很難直接跟強烈的賺錢慾望做連接,因此一般人也不會想到發明。第二、就連孫正義也需要用字卡,這種外在道具來協助自己的抽象概念操作,才能進行,可見得抽象概念操作就算對成人來說也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

為什麼Papert 如此看重抽象概念操作?他引用了人類學家Claude Lévi-Strauss的觀點,無論是強是弱,創造力的本質在於對既有知識的排列組合。

「修補匠和原始人類解決問題的方法類似:修補匠喜歡凡事自己動手做,並且會運用手邊現有的工具和材料來完成工作;而當原始人類面對未曾遇過的問題時,並不會想出新的概念來解決,而是會重新組合併修改現有的方法,以適應這些新的狀況。」

Papert 觀察到無論是寫作或是數學研究,經常會把已知的各種方法都拿來試一試,或是把各種觀念拿來類比,一個沒看過的東西,沒人看得懂,就好Papert在此書中將「人工智慧、編程語言、人類學習、數學的共通點拿來比較一番,產生了令人驚奇的結果。

在這個立場上,來看Papert所指的數彩色豆子的實驗,可能就更加清楚一些。對Papert來說電腦類似鷹架能輔助兒童進行,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一一對應的抽象化思考,機器進行一部分的計數操作,最後兒童再歸結出重複計數。兒童只需清楚描述規則,剩下工作可以交由機器執行。也許Papert 希望兒童在人機協作下,補足智力發展欠缺的部分,儘早開發創造力。

除錯思維、結構化思維、抽象概念操作,與其說是三件事情,不如是學習的三種特徵,有些人會認為Papert的哲學可以化簡為讓兒童學習編程,用編程學習一切,就是沒看出Papert對「學習」的深入見解。

對傳統教育的看法

宣傳一種教育看法是簡單的,只要根據自己的利益即可,所以我們看到國文老師要捍衛國文教學時數、數學老師要捍衛數學教學時數,但是要具體保證其效用則是困難的。Papert 對學校的革命性看法即是基於正在發生中的電腦時代革命,這種革命是雙重的,電腦對社會造成了革命性的影響,電腦也對個人影響力造成了革命性的影響,電腦相當於強力賦能機,一個人能在電腦大量複製的協助下,無論是寫作、寫程式都可以形成巨大的影響力,也因此每個人從社會機器的螺絲釘,逐漸變成超人,也因此 Papert 的教育主張一開始就是以實用性為依歸,兒童學會熟悉使用電腦(編程),並且使用電腦學習一切,也因此他的好朋友 Minsky 稱 Papert 為當代最偉大的教育理論家。

大部分傳統教育人士對於電腦的態度是把現有的教材搬到電腦上,更有效率的教,例如無所不在的學習或是適應性的學習,但學習內容大同小異,Papert指出從數學出發,所有學科無論是內容或是形式,都得重新設計,才能符合電腦時代的需求。

以內容來說,Papert 提出很多質疑,為什麼要學y = x^2 ,不學更複雜的函數呢?為什麼小學生就不能學習微積分呢?他認為電腦的特性其實很容易闡述微積分的原理。不能因為紙筆好畫圖形,傳統的測驗好考,這在電腦時代都要重新審視,電腦時代中編程技能成為新的紙與筆。如果熟練掌握電腦技能,微積分的概念並不難理解。

從形式來說,Papert Papert 指出現存課程中原本非常實用觀念,之所以學生學習之後無法加以應用,源自於把一個完整複雜的觀念拆解成數個看似不相干的部分。這就如同流水線分解流程一樣,比較好教,也比較好考,但是學生能不能把另外的複雜概念拆解成流水線,就得看造化了。以GoBot作為改良版的LOGO機器人為例,我們希望設計一個從測量、算數、統計、到隨機運動的課題,裡面測量、算數都是有目的性,我們希望能將上課過程記錄下來,最終累積到一個完整東西。這有點像有多個子題的連鎖題,只是我們現在要延伸好幾年連貫式的教學。

近年來在歐洲流行的任務式的學習其實有很大的潛力,只是我想應在更大的架構之下,檢視其成果。讓學童完成一樣工作並不能保證他們能學到東西。Papert 真正想要兒童學習的是如前所敘元學習(meta learning)的技巧,學習如何學習。如果以登山作為比喻,老師更像是對周邊的環境很熟悉嚮導,輔助學生根據現有手上的資源,往目的地前進。與其說目的是到達目的地,更像是因應遇到各種狀況做反應。相對而言,傳統的學習方法下,也許學生更像是碰運氣,自己悟到這些學習的原則。

目前電腦與教育的結合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在即將來到的物聯網時代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統計機率,被數學界的重視,還沒被反應到課本中。大多數的成人,包含教師或大學教授都無法熟悉使用電腦,以及準備好相對應的環境用電腦學習一切。就如同 Papert生前指出,很多推廣LOGO語言的學校,只停留在畫正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的層次。

未來在教育技術上其實有很多挑戰,如果我們要類比samba學校,在小學階段更大規模的推行戲劇學習,用以增進寫作能力,我們是不是要讓兒童先學習打字,或是用語音輸入,或是用圖像辨識把手寫的內容輸入,採用這些措施的前提,都是要對教育的方向有清晰的認識。

執行者到底是誰?由哪裡開始?

與絕大多數人認知不同,Papert主張教育是相當高難度的一件事,因為必須對全局有所把握,做一個類似LOGO機器人的教具,必須要具備電腦知識、專業知識、對人的知識,對內容以及形式有把握,對長期效果有把握。就比方說重複練習四則運算,如果我們已經確知其目的,就可以用其他更具教育意義的方式替代。

Papert解釋說未來教育內容要由了解產學界的人創新、形式要由了解教育的人創新。可是自古以來產學界的人在教育領域不受歡迎,因為他們說的話,教育專業聽不懂。了解教育的的人在學界也不受歡迎,學界覺得他們舉例太簡單。我是認為,整體來說教育改革還是該由產學界的人,在學習教育理論後進行。教育的一大目的是把學生送去就業,如果教育的人,本身就沒有競爭力,基本上不可能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人。

Papert 指出50年後電腦以及人工智慧普及的社會中,學習是終身的,學校不見得一定得存在,至少不是以過往幾百年的傳統而存在。我的看法是未來教育改革應從兩端著手,幼教以及大學。人們總是用更簡單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僱用人才。學校的評鑒失靈之後開始失去意義、知名度,人開始用大公司來取代原本的名牌學校。由另一個角度看產業端知道自己要什麼人,比較大的企業,比方說現在台灣的中信集團,已經自己開始辦大學。幼教端則是可以採用更多 Piaget 式學習,很多人包括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就提出現在小學生都很聰明,沒有必要念六年。不過可以預期的是這會造成大量現有教師失業,以及產業界進來,產生很多利益爭奪問題。

Papert 在書中寫到「可能性是一個科學問題,但是選擇是個政治問題」,將來的國際社會如果彼此選擇了不同教育制度,將對原有的次序造成劇烈動蕩的,而且如前段所述這是一個極度困難的工作。我們相信在Mindstorms成書38年之後,將中文版翻譯出來,對於未來中文世界教育工作者、學習者、注重教育的父母如何做出選擇,會有很大的幫助。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