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特性和生命傳承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特性和生命傳承性

中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本來不應該很困難,但是,由於現代中國人已經被完全「西化」(現代化)或者部分「西化」。因此,現代化的中國人要學習中國古代文化需要克服一些特殊的困難。

回歸中國古代,需要重新認識中國文化,需要克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見和誤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一、整體性和靈活性

中國文化是整體性文化,中國哲學是整體論哲學。天人合一、陰陽合德、真善美統一、文史哲一家。總之,中國文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中國文化這個整體不是僵化的整體,而是富有靈活性的統一整體。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具體研究,更需要整體把握和全面掌握。把專門研究和貫通研究相結合,既是專家(行家),又必須是通家,如此才能成為大家。否則,專而不博,精而不通,難成大家。雖然,專攻一門,卻是必由之路。

Advertisements

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要「得竅」,必須有一個具體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或者說是突破口(古人謂之「入門」,或曰「門徑」)。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一竅通而百竅通」的特點,相反,如果一竅不通,則百竅不通。百家之學可以旁通,百科之學可以貫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登堂入室,不難矣!相反,若不求甚解、不得竅門,就是不得其門而入,學而不通,終究是不懂。無論是中國文學、史學,無論是哲學和美學,沒有專攻,無法深入,淺嘗輒止、不明究竟,這就很難入門。

百家之學,必通一家;百科之學,必精一科。這是治學門徑,不可錯過。譬如今人治學,或從某一專業入門,或從某一行業上路,雖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由此入門方可務實求真,不會迷失方向,不會喪失根本。子曰:博學以文,約之以禮。(自《論語》)如果盲目博學、泛泛讀書,沒有歸根總結的「落腳點」,雖然博覽群書,卻不得要領。

Advertisements

凡治學者,無論儒、釋、道、醫,無論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論戲劇、園林、飲食、建築、禮儀等,皆可為入門途徑。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論語》)。儒學以「仁」為核心,「仁德」與「天道」為一體,個人與群體不可分。因為人我同心,萬物同仁,故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家國一體、天下一體,此之謂也。孔子之學,道貫群己,人我一體同仁。為人之道就是為政之道,行己之道就是度人之道。群己盡在一道中,治人者與治於人者同是一人。故曰,君子求諸己。陰陽合德,死生一體,道理相通,一以貫之也。夫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非不知死也,知生便是知死也。

其實,不僅中國傳統文化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整體,宇宙、人生、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緊密相關的整體,天下萬物互為一體、緊密相關,我們的認識與實踐都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近及遠、由淺入深、自古及今: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整個宇宙和人類社會就是一個互相關聯的「命運共同體」,一個天命,一個天道,一個天理。道理相同、性德相通,以天地道德為體,以陰陽吉凶為用。天理為本,人事為末;天性為本,人情為末。道德為體,性命為用。至矣!

道貫陰陽,道貫古今,道貫天人,道貫生死,道貫家國,悟之者,一舉兩得也。迷之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要之,人情物理一貫,政治經濟一貫,宇宙人生一貫,性命生死一貫,不達,則誤矣!

因為互通和貫通的特性,彼此相通、互相包涵,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模糊性。但是,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時,不能片面走極端,要注意靈活性和原則性的統一,要注意模糊性和精確性的統一。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這裡的「道」和「一」就是整體性,就是統一性的本體和整體性的規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宗旨是「悟道」(聞道)和「得道」(弘道)。這個「道」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靈魂和根本信仰。把握這個「道」就把握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根本。

二、對偶性和對稱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陰陽對偶和陰陽對稱,彼此互補、相反相成,既能一分為二,有能合二為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是陰陽互補的整體,是陰陽互生、陰陽互動的整體,對偶性和對稱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中國傳統文化保持整體性的核心奧妙就是陰陽互補、相輔相成(陰陽互生、相反相成),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保持整體統一的核心凝聚力所在。「對聯」(包括「楹聯」,俗稱「對子」)以及中國詩文講究對仗和對偶,是中國文學的特徵。《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孔夫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就說明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整體統一和一舉兩得。注意動靜相兼、剛柔相濟、虛實相應、內外相通、表裡一致、始終一貫、能分能合,能聚能散,能收能放。所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禮樂合一」,都是陰陽合德。

三、神聖性和通俗性

子曰:「下學而上達」。中國傳統文化高雅通俗、上下貫通,雅俗共賞、虛實相得。既神聖高雅,又樸素通俗。本末一貫、整體相通,腳踏實地、頭頂虛靈,既有紮實的功夫,又有無上的智慧;既有可靠的據點,又有無窮的境界。把世俗生活和神聖信仰統一起來,彼此相關,聖賢道德不離日用家常,在修身養性中感悟治國安邦的道理,天下一體、萬物同仁。小中見大,化腐朽為神奇,只有這樣才能夠移風易俗、教化天下。

四、普遍性與特殊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輔相成的。共性突出,個性明顯,寓普遍性於特殊性之中,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譬如中醫學和中國哲學中的陰陽無行理論,金木水火土,既是具體的特性,又有抽象的共性。天地、陰陽、父母、夫妻、男女、雌雄、上下、剛柔、善惡、貧富貴賤、眾寡、多少、草木、鳥獸、禽獸、蟲魚、花鳥、山水……

特殊性體現普遍性,普遍性包涵特殊性。中國哲學的相對定義和中國文學的比較特徵(比喻)就是一個好像不太精確、不太像西方科學和外國哲學那樣的準確概念。但是,在具體的論述情景之中,在相對的概念體系之中,陰陽對照、涇渭分明,不可混淆。譬如「天」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描述體系中就有不同的意義:在「天人關係」中的「天」與「天地關係」中的「天」是兩個概念;在「心身關係」中的「心」與「心腎相交」(中醫概念)中的「心」就不完全一樣。其他如「天心」、「天地之心」、「心性」、「心情」、「心理」、「心態」、「心意」等等,需要仔細辨別,互相對應、彼此對照才可以確定。

五、生氣和靈氣

生氣,或曰生機;靈氣,或曰神氣。富有生機活力,充滿靈動的神韻,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所在。

生命氣息,生生不息,生意盎然,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傳承非常重要,沒有生命傳承的文本傳承就可能會失去文化的命脈,空洞僵化的教條,沒有生命力,不是真學問。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師承」和「家學」,如此可謂真傳。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氣息非常重要。

微信:yjsswx8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