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堪稱春秋時的項羽,為何成為歷史上的「偽暴君」?

夫差(約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其在位期間破越敗齊,稱霸一時。後來倏忽而滅,和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幾乎結局一樣。其本人也和項羽有諸多相似之處,從出身上看都屬於貴族,從性格上看都剛愎自用,崇尚武力解決一切,從用兵方式上來看都興堂堂正正之兵,以勢壓人。甚至從取得的成就上都很相似,一個是春秋五霸之一,一個是西楚霸王。

吳王夫差

但是後世對這兩人的評價卻截然相反,項羽名垂千古而夫差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任人嘲諷,僅僅是因為一戰的失敗。但是,歷史主義的基本觀點告訴我們,任何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考察與評價,不能離開「知人論世」的立場,不能以「成王敗寇」的功利主義為唯一的判斷標準。讓我以深入的眼光回顧歷史,探討夫差成敗興亡的真正原因。

Advertisements

夫差在吳越爭霸中敗北的原因,現在的人們多有考究。大概是說夫差在吳越夫椒之戰大捷后志得意滿,受伯嚭等佞臣的蠱惑,未能「盡敵為上」,一舉滅掉越國,誅戮勾踐,以致縱虎歸山,留下禍根。更有人說吳國的敗亡全是因為夫差寵愛西施,愛美人不愛江山以致荒廢國政,為敵所乘。只能說這樣分析純屬「小說家言」,毫無疑問這是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文化生態主導下的歷史敘事邏輯和大眾接受社會心理機制。

我認為夫差是君子,他始終秉承著貴族的禮儀,放過越國也是合乎禮義的選擇。因為在春秋時期「服而舍之」「又能舍服」是一項基本的戰爭規則,也是春秋時期列國軍事活動中被普遍奉行的行為方式。窮寇勿追,如果夫差真的汲汲致力於「墮其城,隳其國」,使越國君臣「子孫為隸而不夷於民」,那反而是比較難以想象的舉措。如果孔子再生的話,強調「克己復禮為仁」的他恐怕也要給夫差點贊吧。

Advertisements

夫差與勾踐的爭鬥就像是君子與小人的爭鬥。勾踐最後能取得勝利,到底是以突破人類道德良知底線、蔑視和毀滅公認的規則為前提的。夫差之所以打敗虧輸,身死國滅,同樣是為他始終按規則出牌而付出的慘痛代價。越王勾踐的本性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狼子野心,蛇蠍心腸」。范蠡說他「長頸鳥啄」可謂十分到位。不論早前對吳王闔閭時陣前斬囚犯利用吳軍震驚時機進攻,還是後來把煮熟的稻種送給吳國,導致農田顆粒無收,手段都十分陰毒。而夫差在之前勾踐為越國請糧食的時候可是立刻答應了的。古道熱腸終究敵不過冷血無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句話沉重道出了歷史事實,引得無數人嗟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