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 多少疾病與你有瓜葛?

科學家愛上腸道小細菌

有研究顯示,癌症的PD-1免疫治療方法,就像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六脈神劍一樣,有時靈有時不靈,而且總體有效率很低。幸運的是,現在發現這很可能和腸道菌群中部分細菌(比如艾克曼菌)的存在有關。如果同時使用抗生素,會殺死部分增加化療反應的好細菌。Zitvogel教授的研究發現,僅僅停止使用抗生素,就會讓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增加15%。

再進一步研究可能會鑒定出哪些細菌對PD-1免疫治療有幫助。也許未來的免疫治療,需要先行調整腸道菌群狀態,人為增加幫助抗癌的細菌,才能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

過去一年,也讓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腸道細菌影響人體免疫功能的本質和個體差異的原因,這種差異可能肇始於腸道菌群的不同。很可能免疫功能本身的差異就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它同樣也會導致人體對疾病治療的反應不同。

Advertisements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我們老祖宗的很多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比如古人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平衡」,這個「天」實際上就包括細菌。自然界里遍布著形形色色的細菌,同時也存在於人體的每一個角落。

慢病增多讓人類反思

曾幾何時,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後來我們蓋起房屋、組成村落、建起城市,似乎離自然越來越遠。而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又進一步把我們推離了自然。不幸的是,各種各樣的疾病同時也在紛紛降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自閉症、克羅恩病等,像波濤洶湧的海水,席捲著整個世界。

人們追根溯源,才恍然大悟:我們拋棄了自然,自然也拋棄了我們,不再有「天人合一」,疾病紛至沓來。我們發現,失調的腸道菌群也是引起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Advertisements

重新認識微生態系統

實際上,自古以來細菌就存在了。自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們就與人類組成一個不離不棄、平衡而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它們都與體內細胞、同類細菌,形成一個個的微生態系統。這些微生態系統內的菌群平衡很微妙,也很精巧,共同守護著人體的健康,任何強行剝奪這種平衡的做法,都會損害人體健康。

這些細菌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與人體進行著深度融合。它們從腸道出發,與眾多的組織、器官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在腸道和肝臟之間,腸道和大腦之間,腸道和肺臟、骨骼、血液系統等組織器官之間……正是在這種有益對話的基礎上,人體才表現得平衡而健康。

我們甚至通過對腸道菌群的研究,知道了中醫古籍中所言「肺與大腸相表裡」到底是什麼意思。可以想見,很多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也會影響人類的腸道菌群:它們會增加一部分細菌的數量,同時抑制另外一部分的數量,通過菌群的變化間接影響人體健康。我們知道,一個小小的單分子化學物質二甲雙胍,就可以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那麼有巨大數量分子的中草藥,一定會對腸道菌群產生更加巨大的影響。由此發散,如果我們可以發起一個中藥和腸菌相互影響的研究項目,用現代科技方法來解讀和闡釋中醫理論,或許能讓它們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應用。

畢竟,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幾乎與所有組織器官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從代謝到信號傳遞,甚至組織器官內部就有細菌。展望未來的研究,必將會發現這些細菌可以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發生的更多證據,而且也將會提供更為強大的治療靶點。也許某種細菌對人體不好也不壞,但是對某些疾病的治療卻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人為地引入某些特別的酶,或者具有某種功能的細菌,將會賦予人體某些特別功能,對人體的抗病能力將非常有幫助。

2016年5月,美國已把人體微生物組研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計劃,使之與腦科學、癌症登月計劃並列。目前美國正在開展的,涉及消化、代謝、免疫、腫瘤等50餘種大病、慢病的腸道菌群藥物臨床研究有100餘種。我們堅信,未來的個性化治療必定會是構建在腸道菌群的基礎上。對這個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會發現,腸道系統的平衡被打破以後是如何導致諸多慢性疾病的發生髮展的。對很多慢性病的調理,或許將離不開腸道菌群。(文/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杜瑋南)

更多微生態治療科

將破繭而出

糞菌移植(簡稱FMT),是用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治療疾病,在2013年被認為是世界十大醫學突破技術,近五年來快速發展,已在全世界挽救了數萬人。特別是對抗菌葯導致的菌群失調,顯示了非常突出的療效,已經被寫入美國臨床治療指南。

糞菌移植是菌群移植技術中的一種。時至今日,全世界糞菌移植治療的疾病已有20餘種通過了註冊,比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骨髓移植后腸道排斥反應、頑固性便秘、癲癇、難治性尿路感染等。

看上去這些疾病或者疾病的某個階段之間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它們核心的聯繫是腸道菌群失調。目前已有明確的臨床證據顯示,用糞菌移植重建腸道菌群是救治這些疾病的重要選擇之一。

比如,頑固性的尿路感染,當用抗菌葯很難治療的時候,可用糞菌移植通過重建腸道菌群,最終實現治癒尿道感染。我們在超過2500例糞菌移植病例的臨床研究中觀察發現,如果病人合併尿路感染,不需要用藥物專門治療,只需耐心等候即可。當完成糞菌移植治療后,這些患者的尿路感染問題會同步得到解決。

儘管如此,一些問題仍然有待研究解決。比如,糞菌移植治療時面臨安全性問題。一直以來,醫學專業雜誌報道的因糞菌移植引發的不良事件紛繁蕪雜。綜合分析這些學術雜誌和學術會議報道的FMT不良事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糞菌移植髮生併發症(或不良事件),主要與把FMT看得過於簡單並用簡單方法(泛指相關方法學)開展FMT有關;最容易發生不良事件的受者是免疫狀態差和腸道屏障破壞嚴重的患者。因此,在進行糞菌移植時,需要嚴格、規範、以人為本的實驗室流程和臨床方案做支撐。我們要以生產藥品、建設血站的態度去嚴格對待糞菌移植技術。

同時,要整合多種現代科技,用智能機器代替人工處理糞便,依靠高級別凈化條件完成全部實驗室過程,選擇最優給入途徑和救治流程,可以從整體上滿足臨床治療所涉及的倫理、生物安全、質控、視覺、嗅覺、心理、受者需求等條件。糞菌移植重點在實現移植菌群上,避免移植糞便,更要避免移植風險,這才是糞菌移植的技術核心。

由此可見,糞菌移植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而是一種技術體系。當然,即使在GMP體系條件下完成全部實驗過程,也不可能實現重複生產,不可能成為藥品。因此,醫院應將其定位為醫療技術,像管理輸血一樣進行管理。

2017年,中國已有5家醫院成立了微生態治療科,探索這一新技術。今後醫院的微生態治療科或者菌群移植科將會越來越多。中華糞菌庫緊急救援計劃面向全國實施的異地救援,已從大型三甲醫院擴展到二甲醫院,說明大家的認識在不斷發生變化。

同時,我們也呼籲,研究者和科技企業當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自律意識,法規有門檻限制,只允許醫療機構開展非營利性技術服務。這將從根本上保障這個新興領域健康、有序、規範地發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