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與孩子「討論」問題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問題,這也是孩子智力潛能不斷發育的標誌。對此,爸爸要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並給予孩子適當的點撥,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也可以與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探索能力等,都會得到增強和段煉。

曾有研究表明:假如家長的教養孩子的方式在具有支持性的同時,又涉及爭議性問題的討論,那麼這樣的教養方式會促進孩子高級推理能力的發展。討論,就是要在不同意見之間交流,據此思想才能得以豐富,彼此都不至鑽牛角尖。哪怕爸爸和孩子都是相同的意見,也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

因為有時相同的結論後面,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論據。只有經過討論,才能清晰地把彼此的立場差異展現出來。經常與孩子討論問題的好處,不僅在於能鍛煉孩子縝密的思維能力,還能在討論中不斷點撥孩子,促使孩子積極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使孩子在說話、寫文章時文理清晰、條理清楚等等。爸爸如果真想教導孩子一些什麼道理或學習方法,不如以討論的方試提出來,以交流的形式表達出來,並在與孩子的討論中適當給予孩子提示和啟發,這要比一本正經地對孩子訓話效果好得多。

8歲的孫睿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爸爸經常會與他討論一些自然方面的問題,比如水是怎樣變成固體和氣體的?沙漠中會不會有動物或植物,它們是怎樣生存的?等等。

父子倆在討論時,雙方都會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就自己的觀點再給出解釋。對於一些孫睿不能理解的問題,爸爸會給孫睿一些適當的提示,鼓勵孫容認真考慮爸爸的觀點是否有道理。如果雙方還存在分歧,爸一起去查閱一些資料,弄清問題在與爸爸一起的學習中,孫睿的知識量也越來越豐富,同學們都叫他小科學家

當然,與孩子討論問題的前提是平等。既然是平等,爸爸就要擺正自己的姿態,不要以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姿態與孩子對話,也不僅是擺擺謙虛的姿態即可。要從內心出發,認定孩子具有和爸爸一樣平等的權利也可以平等地提出自己就某些問題的看法和觀點。

在討論前,爸爸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坦然面對孩子的質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真理在握,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給予嘲笑或指責。其實,生活中很多問題都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無非就是各人從不同立場、價值觀出發得出的不同的意見而已。孩子的看法也許是一種偏見,但爸爸的看法也可能是另外一種偏見而已。

爸爸要明白,與孩子討論問題,更多時候要的也許並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促進孩子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都會得以鍛煉,這對於發掘孩子的智慧潛能才是意義非凡的。

1)寬容地對待孩子的質疑

有些爸爸可能覺得孩子反對自己,讓自己很沒面子。其實,爸爸如果能以寬容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不同意見,那麼就不會認為孩子的反對意見傷害自己的面子了。如果爸爸覺得孩子的表達方式、態度等有問題,也同樣可以提出來,就此引導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意見。

比如,討論時孩子被爸爸說得不能反駁了,就以哭鬧來要挾,這顯是不對的。據此,爸爸也可以提出問題:被駁倒的一方是否可以以哭鬧的之方式要挾對方?然後再次和孩子展開討論,孩子也會從中知道自己的方可式不對,應該改正。

2)討論不要先入為主

爸爸不要先入為主地確定孩子要表達的意思,認為自己理解孩子要表達什麼,也不要隨意猜測孩子將說什麼。不妨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不理解的地方再通過發問,讓孩子澄清。

比如有個故事說,一位爸爸很想讓孩子了解一些性知識,終於有一天問他:「我是怎麼來的?」爸爸就趕緊給他解釋了一大堆「人之初」的問題。然而就在爸爸口乾舌燥之際,孩子卻困惑地說:「我只是問,我們是坐飛機還是坐火車到這裡的?」(因為他們家幾個月前剛搬到這裡的新家)。

~顯然,爸爸先入為主的方式誤解了孩子的意思。如果孩子表達能力較弱,那麼爸爸就需要更有耐心些,引導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孩子能表達觀點,還能把觀點後面的理由表述出來。

3)尊重孩子暫時的固執己見

如果孩子在一些問題上固執己見時,爸爸不要批評或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要記住,孩子固執己見不是因為討論問題導致的,而是通過討論才讓他表現出這個特點。沒有討論的機會,他一樣會固執己見,只是爸爸不了解而已。

面對孩子的固執已見,爸爸也可以表達意見,比如把自己的意見清晰地表達出來,然後尊重彼此的不同意見,讓孩子慢慢去體會和理解。你的意見對孩子很重要的,而且你放心,孩子有時只是嘴巴上不肯表示承認贊同你的意見而已,其實內心已經認可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