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通過孔子語錄解讀孔子智慧

1. 君君,臣巨,父父,子子。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子。

2.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灠矣。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持節操不動搖,小人遇到困窘就會胡作非為。

3.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譯文】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能力,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能力,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4. 君子不器。

【出處】《論語·為政》

【譯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容器一樣,要博學多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5.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出處】《論語·為政》

Advertisements

【譯文】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民眾就會服從;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民眾就不會服從。

6. 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處】《論語·八佾》

【譯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種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

7.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出處】《論語·八佾》

【譯文】君主按照禮法任命臣下,臣下就會忠心服飾君主。

8.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出處】《論語·里仁》

【譯文】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確地愛別人,恨別人。

9.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出處】《論語·里仁》

【譯文】貧窮低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貧賤,君子是不會去做的。

Advertisements

10. 朝聞道,夕死可矣。

【出處】《論語·里仁》

【譯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便當晚死去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

11.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出處】《論語·里仁》

【譯文】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的勸說他們。如果父母不願意聽勸諫,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他們操勞而不能有所怨恨。

12.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出處】《論語·里仁》

【譯文】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安頓好父母的方法。

13. 古之言之不出,持躬之不逮也。

【出處】《論語·里仁》

【譯文】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恥。

14.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出處】《論語·雍也》

【譯文】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的事情持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就可以說是非常明智了。

15.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出處】《論語·雍也》

【譯文】君子可以獻身,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能稀里糊塗地被愚弄。

16.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出處】《論語·雍也》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知識,並且能用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17.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出處】《論語·述而》

【譯文】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引導他。

18. 舉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處】《論語·述而》

【譯文】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9.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出處】《論語·述而》

【譯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隱藏起來,獨善其身。

20.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出處】《論語·述而》

【譯文】太早學易不行,太晚又太晚。五十歲的時候學了易,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

21.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出處】《論語·述而》

【譯文】我並不是生來就博學的人,只是喜愛古代文化,又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罷了。

22. 奢者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出處】《論語·述而》

【譯文】奢侈了就會傲慢無禮,節儉了就會顯得寒酸。與其傲慢無禮,我寧願寒酸。

23.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出處】《論語·泰伯》

【譯文】教育的要點是開始於詩的教化,立足於禮的教化,完成於音樂的教化。

24.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出處】《論語·泰伯》

【譯文】一個人要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保衛與人為善之道。

25.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出處】《論語·子罕》

【譯文】有德行的人居住的地方,怎麼可能會顯得簡陋呢?

26.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

【出處】《論語·子罕》

【譯文】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

27.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為也已。

【出處】《論語·子罕》

【譯文】年輕人是很值得敬畏的,誰知道下一代就不如上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默默無聞,那就沒什麼可敬畏的了。

28.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出處】《論語·顏淵》

【譯文】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帶頭走正路,誰敢不正呢。

29. 近者悅,遠者來。

【出處】《論語·子路》

【譯文】讓鄰近的人高興,遠方的人自然就會來投奔。

30.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出處】《論語·憲問》

【譯文】君子中不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31.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出處】《論語·憲問》

【譯文】看見利益要能想到是否合乎道義,見到危難要敢於獻身。

32.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出處】《論語·憲問》

【譯文】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個恩德來報答恩德。

33. 當仁,不讓於師。

【出處】《論語·衛靈公》

【譯文】如果是行仁義的事,即使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

34.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出處】《論語·季氏》

【譯文】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35.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出處】《論語·季氏》

【譯文】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這種人就是下等人了。

36.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出處】《論語·陽貨》

【譯文】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最難改變。

37.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出處】《論語·陽貨》

【譯文】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有道德的人應該拋棄的。

38. 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yú之盜也與。

【出處】《論語·陽貨》

【譯文】外表嚴厲內心虛弱,若用小人來作比喻,大概就像個鑽洞爬牆的小偷吧。

39.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出處】《論語·陽貨》

【譯文】君子崇尚義。君子只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惹亂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沒有義就會成為強盜。

40. 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出處】《論語·顏淵》

【譯文】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歸於仁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