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與甲骨文

文/王本興

郭沫若 (1892-1978)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省樂山人。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中國新詩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的又一位文化領袖。郭沫若逝世至今已有20多年了,但對他的評價,很多方面莫衷一是尚未定論,特別是他的人格問更是議論紛紜,有的說他偉大,有的說他平庸;有的說他是「青春型」人格,有的則說他是投機分子;有的說他是敢於創造的天才,有的則說他是御用文人;有的說他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楷模,有的則不以為然,等等。郭沫若究竟具有怎樣的人格,他在現代和當代文化界、知識界、教育界心目中到底是什麼形象,本文在這裡不作全面評述,只就其有關甲骨文方面的事說一點個人看法。

Advertisements

郭沫若 (1892-1978)..

郭沫若出生於四川樂山縣沙灣鎮,乳名文豹,學名開貞,又名沫若,號尚武又號鼎堂。四歲就能背誦唐詩宋詞等古詩,一八九七年(五歲)入私塾,十四,五歲時已熟讀四書、五經、《左傳》等。一九O五年考入嘉定高等小學堂,一九O七年至一九一三年就讀於嘉定府中學、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成都高等分設中學堂、成都高等學校理科等。在一九O九年暑假期間,讀完《史記》以及《皇清經解》等書。一九一三年考入天津陸軍軍醫學校。一九一四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備班醫科。一九一五年考入井岡山第六高等學校,一九一八年就讀於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創作了《女神》等劃時代的詩篇。一九二三年九州帝國大學醫科畢業后,放棄醫學而從事文學創作。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回上海。一九二六年就任廣東大學文科院長,后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科長、秘書長、副主席、代理主席等職。一九二七年,為「八一」南昌起義核心人物之一。大革命失敗后,於一九二八年東渡日本,在千葉縣市川市開始以歷史唯物史觀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在中國上古史和考古學領域中,甲骨 「四堂」的名氣無人不曉,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學研究的歷程與成績,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卜辭通纂》、《殷契粹編》等一系列在中國學術史上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戰爭爆發,同月回國參加反侵略鬥爭,任第三廳廳長。一九三八年至重慶,在從事革命活動的同時,繼續進行古史研究。這一時期,又寫出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歷史人物》等重要學術著作;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后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職。在從事繁重的國務活動、科學文化和國際交往等工作的同時,仍對古代史和考古學進行深入研究,出版了《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等著作,晚年主編(胡厚宣總編)的13冊《甲骨文全集》,收錄了四萬一千九百多件甲骨片,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郭沫若對甲骨文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僅對數千片甲骨文,逐條進行釋文考釋,而且對斷片綴合、殘辭互補、卜法文例、分期斷代諸方面每有獨特創見。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病逝於北京。

Advertisements

20世紀60年代的「蘭亭論辨」,為現代書法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他在「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中,由與王羲之同時期的「王謝墓誌」純為隸書書體,而推斷「蘭亭序」系後人偽托的論點,引發了有關「蘭亭序」真偽的學術大論辨,還驚動了毛澤東,毛澤東在高二適《蘭亭序真偽駁議》一文的批示中寫道:「筆墨官司,有比無好」。隨著高二適駁議文章的發表,20世紀中後期歷史、文化、藝術界掀起了一場空前的學術大論辨。其學術價值與意義遠遠超越了蘭亭真偽考辨的本身。直接為20世紀後期的書法復興與繁榮打下了基礎。

半個多世紀以來,郭沫若—直沒有中斷對甲骨文的研究。而真正從事甲骨文研究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時始。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一開頭就進入了王國維的《殷墟書契考釋》,一兩天的工夫郭沫若就基本破譯了甲骨文字的秘密。月余時間,他不僅讀完了所在圖書館館藏的全部甲骨文字以及金文的書籍,還讀完了王國維的《觀堂集林》。不多時,郭沫若幾乎訪遍了日本所有的甲骨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實物資料。流人國外的甲骨文以日本為最多。除了京都大學、東京大學等大學以外,私人收藏也不少。三井源右衛門就收藏了300片之多。親眼看到國寶流失異邦, 他決心在甲骨文研究上面做出一番事業來,以對得起炎黃列祖。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翌年5月,此書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接著又相繼出版了多部甲骨文專著。使他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顛峰時代。郭沫若的書法早年從顏柳入門,后精學蘇軾、米芾,進而上溯魏晉、直追二王諸家,走的是碑帖相結合的路子。他的行書迥異時流,脫略成勢,端莊流利,剛柔相濟,別具一格。由於對甲骨文深入的研究與臨摹,其甲骨文書法功底亦日益深厚,如附圖,即是郭老的一件甲骨文臨作。臨摹,實質上是走近古人、走近刻版,與古人對話和討論,體會古人的意境和藝術情趣,而所臨摹的作品則是對原版、原作的理解和闡述。郭老的臨作,就是「走進去」之後又「走出來」,借古人散文式的語言,用自己的審美情趣進行再創作,文字的點畫、文字的結體、作品的形式都有了新的涵義與內容。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沒有參加過殷墟的考古發掘,但他一直關心著甲骨學的研究與發展,1959年8月,終於來到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河南安陽,他冒著雨踏訪小屯村、王裕口村等古地。對陪同的人說:「將來要在這裡興建世界東方博物館!」 現在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博物館已經建成,2006年7月13日安陽殷墟入登第三十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在河南安陽建成開館。這一切都實現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