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蝴蝶鑔鑼鼓

蝴蝶鑔鑼鼓是宋朝時溫縣余村村民劉鄉音的慶賀鼓樂譜,因其演奏時能聲聲翻花,似蝴蝶飛舞而得名,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現在已成為余村及周邊地區民眾參加節慶、盛典、祭祀、社火廟會等組織文化活動時不可缺少的內容。

蝴蝶鑔鑼鼓鼓樂譜精深,器具古老,服飾古樸典雅,氣勢磅礴,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蝴蝶鑔能聲聲翻花,似蝴蝶飛舞,鑔借鼓勢,鼓助鑔威,在陽光照射下,如波浪翻滾,似雷鳴閃電,感召力極強,給人以深深的震撼。

2009年,被焦作市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是盛行於新安移民村北冶村的民間娛樂活動。它起源於戰國時期孫臏與龐涓交戰之時。威風鑼鼓是集鑼、鼓、錘、鑔四種樂器合奏表演的一種打擊鼓樂藝術。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

Advertisements

威風鑼鼓演出隊伍龐大,場面雄偉壯觀。表演隊伍統一著裝,動作整齊,表演氣勢宏偉磅礴,情緒歡騰活躍。節奏起伏跌宕,鏗鏘有力,聲響震天動地,雄壯動聽。表演者儀態悍勇,動作粗獷豪放,表演獨特稀有。它在演奏中採用傳統中的「冷不清」(冷不防之間),「交錘」、「滾錘」等手法變換擊打,使人目不暇接,變顯精彩紛呈。

2013年5月,威風鑼鼓被公布為焦作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背樁行水

背樁行水民間舞蹈,流行於明代時期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一帶,至今繁傳已有400餘年。

「行水」也叫背樁,由強壯男女化妝后,肩上背一花盆或不同樣式的鐵制花架。「情」由男人化妝為無視背一花架,形似「靈樓」,「情」又名叫護神,為了維護和敬奉仙神。背樁一般為七路,也有三至五路,人數多少是根據條件確定,如《白蛇傳》的節目,就定為三人(根據每齣戲中人物多少而定),三個踩頭兒童化妝成白蛇、青蛇、許仙形象,進行串花表演。趙堡村演的是七人,代表七仙女下凡,踩頭七名兒童化妝成七位仙女模樣,「各路水」(背樁)主要是以踩頭代表人物進行化妝和配置道具。如:七路水代表的是七仙女下凡,踩頭全部是五六歲的女孩,年歲大點兒童體重不便背著表演,化妝成天上的仙女,老樁化妝成天兵天將或各種武士,手拿大刀或銅錘等各種道具,形式和內容沒有一定限制。

Advertisements

「跑情」演員人數,俗話說:一樁「水」四掛「情」一般為六樁「水」24掛「情」。另一名為「情」頭(指揮),共25人組成演出隊。「情」演員24人,分為兩隊,每隊12人,其中「情」頭一人,系領隊指揮。「情」隊演員上身穿黑色或藍色緊袖口對襟民族服裝,腰圍白綢大帶,下穿藍色或黑色燈籠褲,頭扎烏黑綾額上扎面牌。「英雄頭」戴黑色眼睛,手持馬鞭或佛塵,腳穿快靴。肩背「情」架,情架周圍系十餘個鋼鈴。「情」頭即領隊,上穿黑色綢大褂,腰圍白綢大帶,腳穿快靴,戴墨色眼鏡。頭戴黑色或藍色氈帽,左手提大鑼,右手拿鑼錘(錘把尾端系紅綠綢)。演出時情頭敲鑼指揮,跑「情」人根據鑼點走步排隊形擺字。從前,擺的是「福、壽、吉祥、天下太平」,現在又加演了「大幹四化」等字樣。隊形有「二路並進」「扭絲交叉」「二龍出水」「對穿插花」「花好月圓」等舞蹈動作表演,以小跑步的姿態,隨著指揮的鑼點進行步法整齊的表演。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拳騰挪架

太極拳忽雷架

忽靈太極拳

河洛大鼓

舞龍

西南王盤鼓

旱船

高蹺舞

運營人員: 靳美晨 MZ01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