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心包經)

針灸穴名解(心包經)

高式國著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靈樞◎經脈篇》:「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天池

穴在胸廓,胸廓為清虛境界。又本穴與天溪、乳中相平,承足少陰內行絡心之氣,轉注而來,穴近乳房。乳房為儲藏乳汁之所,故喻之為「池」。以其在胸、故名「天池」。天池亦含清涼解熱之意,治胸滿熱郁之症。如腋下腫,上氣、寒熱、目□□、臂痛、痎虐等症。

天泉

本穴承天池之氣,接近手少陰之極泉及手太陰之天府,因名「天泉」。治症與天池略同。多用瀉法。

Advertisements

或問:臂,何得曰天?答:人有四肢,猶屋有四柱,本穴在柱之上端,故名之以「天」也。

曲澤

穴在曲肘橫紋正中凹陷處。因平於曲池及尺澤,故名「曲澤」。

治時疫、熱症、嘔逆、風疹、臂手振顫諸症。凡治急症,多取放血。

觀本經數穴,由天池而天泉,天泉而曲澤。以有形之水,喻無形之氣。譬水得流通而解瘀熱也。

郄門

本穴為手厥陰之「郄」,穴在前膊兩筋間,掌後去腕五寸處,兩筋夾隙中。其穴深大、故稱「郄門」。治諸虛不足、吐衄、嘔噦、宜用補法。名之以「門」者,以其司開闔也。

間使

間,夾隙中也,又間隔也;使,使令,又治事也。《內經》:「心包為臣使之官」,與膻中之稱「臣使」小異。張隱菴謂:「心主血,心包主脈,君相之相合。……間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因名「間使」。治心胸如飢、嘔沫、少氣、中風,氣塞、霍亂,乾嘔、心痛、多驚、久虐、客忤、昏危不語,猝死等症。《金鑒》謂「如鬼神使其間。」治症雖符,詞意則鄙。

Advertisements

內關

《靈樞◎終始篇》云:「陰溢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按症之內關者,即內格也。即溢陰上犯症也。蓋以陰氣閉塞於內,不與外陽協調,致陰氣逆行上犯,而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為「內關」。猶內藏之關隘也。

本穴為手厥陰之絡穴,與手少陽之脈相構通,且近於候脈之「關」位,「關脈」命名定位之義,其或取意於此也。

本穴為治胸脅鬱悶之主穴,以治胸腹脅肋諸般脹痛。如痰火積塊,面熱目昏諸症。均可取之。

大陵

大阜曰陵,古代帝王葬處曰陵。尊稱其死曰寢息,諛其墓日寢宮,諛其葬儀曰奉安。總之,即長眠安息也。刺此穴可使人寐。穴在掌根阜起處,亦陵丘之象也,故名「大陵」。本穴治喘咳嘔血、心懸如飢和心脅痛等症。主治功能為催眠。

又大陵為星名,主死喪陵墓之事,在積屍星下。考大陵,積屍兩星名義,與其應徵事物之理,則大陵之星與本穴應症,頗為合洽。其或古人蔘合星象,而命此穴之名也。

勞宮

勞,操作也;宮、中室也。手任勞作,穴在掌心,因名「勞宮」。

本穴治喉咽及心臟胃腸諸病。凡外症之關於內因者,亦可取之。本穴又名「五里」,謂能治多經病,以功能言也。推究穴名稱號,古人亦曾逐步改善。本穴曾名「掌中」,無乃過於淺顯。名「五里」則迂隱費猜,且與他經「五里」雷同,終不若「勞宮」二字為佳。

本穴治胸脅滿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吐衄嘔逆、口臭、爛齦、中風、悲笑、黃疸、熱病、汗不出等症。

中沖

本經之氣,中道而行,直達手中指之端。故名「中沖」。其所治症為身熱、煩渴、舌強、耳鳴,總為瀉熱也。

本穴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心痛、煩滿、熱血攻心、掌熱、心煩悶、舌腫痛、痰涎壅盛、牙關緊閉、暴仆等症,均以放血為佳。

按中沖、勞宮二穴,居本經之末,下接手少陽之經,本經屬心包絡,中醫稱為陰血之母。本經行徑、直衝而進。凡經絡之直衝之處,較迂曲處行動為速。以其行速,則血氣因之充盛,血氣盛,則旋瀉之力大,病理物里其理相同然。故於各經末端之穴,多用瀉法。所云本經末端,血行加速者,驗其中指根動脈,較其他指根動力獨大,可證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