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生百病,百病兼痰

顧明思義,痰病即是因痰致病。痰濁來源於臟腑功能失調,因此它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動因。臨床致病,範圍甚廣,涉及各種,症侯怪異,複雜多變。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其中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和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就是痰的致病性質和特點。古代醫家對痰致病性質已有散在記載,如「痰生百病形各色」,「痰注全身」,「怪病多痰」等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痰邪致病的廣泛性和奇態性。為了便於臨床上認識痰證痰病,從而準確無誤地進行施治,我們根據前入對痰致病性質的論說,結合臨床上常見的癥狀體征特點,通過進一步整理、綜合、分析、歸納,找出其發病的一般規律,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分述如下。

一、痰屬陰性,遏傷陽氣

痰為水液凝聚變化而成。水液的代謝主要依賴肺氣的宣降,心氣的推動,脾陽的溫運,腎陽的溫化,肝陽的疏通。

Advertisements

如果臟腑的陽氣偏衰,陰寒內盛,水液不能正常輸布,則生痰邪。痰水性同質異,皆屬陰邪,痰屬陰邪,其臨床表現多以病變部位的悶脹困重,麻木冷痛為主,遇寒則劇,得溫則舒,或見腫塊不紅不熱不痛,根腳散漫,或見冷痛不紅,敗血腐骨。古人有「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以及「痰為陰邪,非溫不化」之說,足以說明痰乃陰冷之邪,遇陽得溫則消。中醫認為「陰盛則陽病」,所以,痰常可遏傷人體陽氣,以致清陽不展,而見嗜睡、困頓、體倦乏力。病位惡寒,甚為冷痹。因此,臨床上治療痰病痰證,要注意扶助人體陽氣,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忽略痰之熱化,以及合邪為病。

二、痰性粘滯,阻礙氣機

粘滯即是粘稠,滯澀之意。祖國醫學認為「稠濁者為痰」,痰的粘稠性,在臨床上視之可見,表現為,咯痰粘稠,或口粘口膩,嘔惡或嘔吐痰涎;或咽中有粘痰梗塞,吞吐不利;或大便粘裹痰垢;或見潰瘍,糜爛滲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凡此種種,顯見十分充分,為臨床診斷提供了可靠依據。痰屬陰邪,質性粘碉,留伏遏阻,滯澀不散,其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指病情纏綿,不易速效;二是指癥狀,凝結滯澀為腫塊、結節,或結於皮下,或結於皮里膜外,或結於腹腔、臟器,中醫的「瘰癧」、「癭瘤」、「痞塊」、「症瘕」、「痰核」、「流痰」、「乳癖」等等,大都屬其所致病症表現。

Advertisements

痰性粘滯,留著不去,阻礙氣機,是痰病痰證發生髮展的關鍵。痰濁阻肺的咳喘症,痰阻胸痹症,痰熱結胸症,濕痰中阻的脘痞症,氣痰阻滯咽喉的梅核氣症,無不與痰阻氣機相關。因此,治療痰病痰證,常加入行氣之品,意在調暢氣機,氣行則痰自清。

三、痰性流動,變化無端

痰屬粘稠滑膩之物,其性流動。對此《雜病源流犀燭》中作了詳盡的論述,指出:「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湧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具有」。因此由痰而導致的痰病也就勢必是多種多樣,變化百端。「或貯於肺,或停之於胃,或蒙蔽心竅,或擾動肝膽,或流竄經絡」,無所不至。痰性流動,變化無端,不僅說明了其病位廣泛,症侯怪異,複雜多變,而且還包涵了痰邪易於激動,變化不測。臨床上亦不乏其例,如悖怒傷肝,痰隨風動,表現為頭目暈眩,或中風痰厥,口眼斜,舌強不語,半身不遂等。

四、痰多挾瘀,痰瘀相關

痰形成之後,隨氣血而流行,內而臟腑,外而經脈,痰的粘滯和嗜動性質,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由痰生瘀,或挾瘀而病。痰多挾瘀,歷代醫家均有論述。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明確指出:「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清代張璐在《張氏醫通》中亦云,「痰挾死血,隨氣攻注,流走刺痛」。清代李用粹在《證治匯補》中指出:「胃脘之血,為痰濁所滯,日積月累,漸成噎膈反胃」。現代醫學中的淋巴結核、腫瘤、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肺心病以及精神病等,從中醫角度而言,多是先有痰而後有瘀的。如肺心病,長期咳嗽、喘促、咯痰、胸悶等一派痰症,細心觀察,又可見面色晦暗,唇舌青紫,或舌下靜脈紫黑等瘀血兼症。因此,臨床上要在治痰的同時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尤其是久病頑痰的患者,切勿忽略「痰挾瘀血」之性,合理佐用化瘀藥物。

古人有「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瘀血既久,化為痰水」之說,因此,今人有「痰瘀同源」,「痰瘀相關」之妙論。我們臨床上也可以看到,痰阻則血難行,血瘀則痰難化。痰滯日久,必致血瘀,瘀血內阻,久必生痰。痰瘀相關為病,涉及臨床各科。為此而立的痰瘀同治法,越來越被臨床所廣泛施用。

1、熱痰初期 可用葛根三仁湯;葛根20克 生意仁20克 苦杏仁9克 冬瓜仁10克 水煎服 每日一劑,早晚飯後一小時后兩次服。(薏仁先浸泡30分鐘-一小時)

2、熱痰後期 可用加味二陳湯;陳皮6克 半夏9克 茯苓15克 甘草5克 栝蔞皮15克 貝母10克。水煎服。

喜歡養生加微信XTW119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