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在西方與長城齊名的寶塔,為何在中國卻默默無聞?

如果你要問一個西方人:

「你心目中的中國符號是什麼?」

意料之中的回答當然有萬里長城、兵馬俑、故宮、熊貓。

不過你可能還會聽到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

南京瓷塔

The Porcelain Tower of Nanjing

南京瓷塔?估計一百個中國人里有九十八個人聞所未聞。但是這座寶塔卻在西方家喻戶曉,隨處可見。

它在外國人的遊記里:

「(南京)還有一座結構精美的七層塔(作者註:應為九層),布滿偶像,好像是用瓷製成的,這座建築物可列入古羅馬最著名的建築。」

——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南方九省中的南京》

它在安徒生的童話里:

東風告訴媽媽:「我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塔鈴都弄得叮噹叮噹地響起來!」

——安徒生《天國花園》

Advertisements

它在中餐館的外賣盒上:

它甚至出現在遊戲的任務里。

這座浸潤著古老中國風韻的寶塔被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與羅馬斗獸場、中國萬里長城等一道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迹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座享譽西方的寶塔為何卻在中國默默無聞?它是誰建造的?現在又在哪裡?

別急,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寶塔溯源金陵寶塔一層又一層

這座塔原名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的標誌性建築。因為通體由流光溢彩的琉璃構建,在陽光下晶瑩剔透、如冰似玉,所以被西方人稱為「南京瓷塔」(或中國瓷塔)

大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決定在南京城原天禧寺的廢墟上建一座皇家規模的寺廟,同時還要修建一座九級琉璃塔,因為此舉是為了報父母恩,報天下恩,所以命名為「大報恩寺」。

Advertisements

英國人筆下的南京瓷塔

可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與大報恩寺同時期動工的紫禁城早已完工,這邊工地還是一片忙碌景象,可憐的明成祖在閉眼之前也沒能親眼看見他設計的琉璃塔是多麼的華麗壯觀。

就這樣一直拖到了第三位皇帝明宣宗時,為了儘快將這個大(wu)工(di)程(dong)完工,明宣宗甚至還動用了鄭和下西洋的百萬經費和精銳官兵。宣德三年(1428年),大報恩寺終於竣工,歷時17年之久,耗費銀兩250萬兩,動用了10萬軍民工匠。

如此耗時耗力,主要還是因為寺中的琉璃塔建造難度過大,慶幸的是到底還是成功建成了。(想想至今還沒竣工的聖家族大教堂吧)

西方的大報恩寺銅版畫

雖然朱棣沒能親眼見證琉璃塔完工,但作為總設計師,他心中早已勾畫好了宏偉藍圖,要建一座「天下第一塔」。建成后的琉璃塔並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它以「三絕」冠絕天下:

第一絕 高聳雲日

大報恩寺琉璃塔是有確切記載的中國古代最高的建築之一。八面九層,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換算成今天的單位為78.02米,相當於26層樓房的高度。

琉璃塔最頂部是用純金製成的寶珠,直徑約為4米,據說重達2000餘兩,每層的檐角下都懸挂銅製的風鈴,從上至下共152隻,微風輕輕吹動,鈴聲數里可聞。

駐足第九層時,可將南京美景盡收眼底;同樣,在南京城的每個角落,向南望去,都看見它高聳雲日的身姿。

第二絕 通體琉璃

琉璃塔的主體為磚砌,除了塔頂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個建築當中「不施寸木」。內、外表層全部用造型顏色各異的琉璃構件榫合而成。因此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的美譽。

據記載,當時每個構件都燒制了三套,建塔用去一份,余兩份編號埋入地下,以備有缺損時,上報工部,照號配件修補。

建國以後,南京的窯崗村、眼香廟一帶,先後出土過大量的與琉璃塔有關的琉璃構件,背後大都有墨書的編號和標記,證明了歷史記載的可靠。

第三絕 佛燈永明

每當暮色來臨之時,琉璃塔上就會點燃144盞油燈,徹夜不熄。為了保證正常運行,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報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輪流值班,負責給油燈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確保夜夜塔燈通明。

在琉璃塔旁邊,還專門建造了一座油庫,用於儲存燃燈所需的燈油。根據一份明代官員向皇帝提交的賬單記載,琉璃塔上每盞油燈每夜所需的燈油為六兩四錢,整個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燈油總量為1530斤。

這樣一座不計工本、氣勢宏偉、富麗堂皇的寶塔,在當時絕對擔得起「天下第一」之名。

「白天似金輪聳雲,夜間似華燈耀月」。報恩寺塔也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盛名西傳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作為當時南京的地標,大報恩寺琉璃塔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明代的張岱在《陶庵夢憶》就記述了他曾親眼所見的瓷塔以及慕名而來、絡繹不絕的海外遊客。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時,也多次登塔題字留念。

不過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鬼斧神工、令人讚歎的建築不可勝數,為何大報恩寺琉璃塔在西方的影響如此之大呢?這首先要歸功於一位荷蘭人——

約翰·尼霍夫

Johan Nieuhoff 1618-1672

165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使團訪問中國,因為這是荷蘭首次出使中國,所以董事會要求隨團文書不僅要用文字記錄,還要將沿途看到的景象描繪下來作為資料保存。當時擔任這個職位的正是約翰·尼霍夫。

從廣州到北京,尼霍夫一路寫一路畫,記錄下他親眼所見的奇人軼事和奇妙建築。在南京,美輪美奐的大報恩寺琉璃塔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用畫筆仔細地將它描摹下來。

尼霍夫畫的南京大報恩寺

不過不知道是尼霍夫同志被琉璃晃花了眼,還是數學不太好,他把九層塔畫成了十層,這個錯誤之後誤導了西方人很久很久......

雖然為擴大東印度公司在華貿易的出使任務沒有完成,但是這次中國旅行為尼霍夫留下了大量的文字筆記和素描圖畫。

1665年,他的哥哥亨利·尼霍夫將這些資料整理編輯出版,名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大使晉謁中國皇帝——韃靼大汗》,簡稱為《尼霍夫遊記》。這是繼《馬可波羅遊記》之後,又一部真實可信且圖文詳實的中國紀錄,極大地滿足了當時西方人對於那個東方神秘古國的好奇。

《尼霍夫遊記》

所以這本書在出版之後,迅速在歐洲引起轟動,暢銷熱門,還被譯成多種文字,不斷地翻版、再版。直到19世紀40年代,《尼霍夫遊記》仍是歐洲人了解中國的重要參考。

而書中給尼霍夫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更是被不吝言辭地盛情讚美:「寺院裡面和周圍的建築都令人驚嘆地體現著中國式的建築風格……在我看來,沒有任何中國建築可與它們相媲美。在寺院的中央就佇立著那座高大的琉璃塔,它的美感與裝飾之繁複超越了所有中國藝術建築……」

這樣的大肆渲染和熱情推崇,再加上精緻的雕版畫,琉璃塔一下子便成了人人追捧的時尚icon。

尼霍夫畫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

1670年路易十四便以琉璃塔為靈感,命人建造了歐洲第一個中式建築——

特里阿農瓷宮

Trianon de Porcelaine

1762年,英國皇家植物園裡更是完全仿造琉璃塔建造了一座邱園寶塔。(它有10層,原因你們懂的)

邱園寶塔(右)與大報恩寺琉璃塔(左)對比圖

除了建築,還有我們在開頭說到的那些方方面面,足以證明在19世紀的歐洲乃至如今,作為東方標誌性建築的「南京瓷塔」,是何等的深入人心。

可惜這樣一座舉世無雙、巧奪天工的寶塔1856年在太平軍的炮火中轟然倒塌,化作一堆瓦礫,大報恩寺也被付之一炬。曾經的世界奇迹從此消失在世人的視線里,最後連淺淺的輪廓也被時間的浪潮沖刷得一乾二淨。

直到20世紀前期,中國人才從外國人崇拜的語氣中,片段式地讀到了它曾經輝煌的過去。自己民族的記憶需要別人提醒才能記起,說來實在有些諷刺。

但寶塔既然存在過,必然會留下痕迹。考古工作人員根據史料記載,用1958年在南京中華門外明代琉璃窯遺址上(位於今雨花台區)發現的琉璃構件,並結合民間徵集的構件,修復組合成今天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門上少了一對獅子)

透過這件拱門,我們依稀還能窺見當年大報恩寺琉璃塔的盛景,那數里可聞的鈴聲原來一直在金陵大地上迴響。

前不久,它也登上了《國家寶藏》的舞台,被更多的人知曉,那沉睡的記憶也終將被喚醒。雖然琉璃塔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份文化符號會永遠活在世界的當下。

後記

2015年,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重新開放,一座玻璃與鋼結構結合的新塔,在塔基上重新修建起來。

出於史料缺乏、建築難度、材料選擇等若干考慮,建築師們沒有選擇復建一座琉璃塔,而是修建了一座現代風格的玻璃塔。對於這一做法,世人褒貶不一。在此小編也不做任何評論。

不過總設計師有一句話,小編很欣賞:「每朝每代都會用當時最理想的設計和建設傳承佛教的脈魂,這樣的思想和行為就是歷史的真實。因此21世紀還會用傳統的琉璃模仿而造嗎?不言而喻。」

畢竟奇迹只能創造,不能複製。

運營人員: 黃醒夢 MZ016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