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用隨息的方法達到「心息相依」(六妙門修法之三)

大家學佛修道打起坐來,思想妄念為什麼不能空?因為氣不住。所以一般人修止觀,聽鼻子的呼吸,叫做數息。我常說鼻子的呼吸,數息,是修六妙門第一步,只是方便而已。夜裡失眠的時候,注意數出氣,如果身體差精神不夠的,就要注意進氣,這是個秘密啊!修佛家止觀法門修數息的,坐在那裡已經數了幾十年,我說學會計都比你高明,你在那裡數下去幹嗎呢!「一數二隨」,你數了以後,覺得呼吸跟心念一配合,就不要數了,接著是隨息的方法。所以一般人修道,至少在我這個不修道的人看來,是蠻可憐的,古人叫做「學道之愚」,被道騙了。其實道也沒有騙你,自己被自己騙了。

六妙門第二步是隨息。呼吸出去知道出去,進來知道進來,旁邊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那等於我講禪宗祖師的一句話——「龍銜海珠,游魚不顧」。聽懂了嗎?心念專一,旁邊的雜念思想,一概不理。「龍銜海珠,游魚不顧」這句話,初步可以借用到這裡來。你專一了嘛!專一了就隨息,氣進來心念知道它進來,你管它到哪裡!但是你有感覺的。

Advertisements

這個氣進來,莊子說「眾人之息以喉」,記住哦!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體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氣一進來,一直灌到腳底心。我老實告訴你一個經驗,像我呼吸,沒有感覺到身體有呼吸,但四肢腳心腳趾頭氣都到了。你氣長命就長嘛,氣短命短了,這叫隨息。

你看唱京戲、崑曲,那個小姐同那個書生,相隨來也。就是跟著來了,這叫隨息。你不要去用心的,有一些雜念妄想一概不理,你已經知道了嘛!還去管雜念妄想幹什麼!你知道雜念妄想,妄想就已經跑開了,所以你只管這個息。這樣聽懂了吧!六妙門第二個講了「隨」。

如果坐著用數息,普通叫數息觀吧,這個「觀」字先不講,等一下會講。你們每次瞎貓撞上死老鼠,碰上「息」的狀態,念頭很清凈,都是在腸胃將空未空,一切調整得很好的時候。所以要修行的話,一切生活的細節,都要配合調整好。因此要了解佛的戒律部分,吃飯怎麼吃,穿衣怎麼穿,走路怎麼走,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每一點都交待得很清楚。大家講戒律的只曉得守戒,為什麼要守戒?就是怕犯過錯,防非止惡,然後到達念頭清凈。

Advertisements

這樣心息專一了,就不要再數息了,因為曉得心息專一了嘛,還數個什麼啊!那時也聽得見,也知道,一切見聞覺知清清楚楚,可是非常寧靜。這個氣息每次來回,都很清楚就不必數了,就「隨息」。怎麼樣「隨」?不是跟著息,你們看到隨字,就跟著氣在跑,對不對?笨死了!隨者,隨便也,讓這個呼吸來往隨便,可是你都看住它。等於你家裡養一條狗,這條狗進進出出,你都看住的。

這個時候不只看住,而且曉得呼吸進來到哪裡。有時候只到胸口,你就讓它到胸口,不要注意它,不要引導它,不要幫忙它,就是孟子講養氣「勿忘勿助」。不要忘記,不要幫忙,這就是隨了嘛。並不是跟著氣跑,只是看著它,聽其自然。外面的一切你還都知道,並不是不知道哦!如果有點昏沉,也知道自己昏沉;旁邊在亂想,也知道亂想,可是呢,這個呼吸跟念頭還是合一的。這樣的經驗有沒有啊?諸位,有嗎?(答:一下子而已)對了對了,這是老實話,你這樣講老實話,我就好講下去了!有人問你偷過沒有?你說格老子偷過,有什麼了不起啊!錯了再改嘛!

這樣隨息,有時候淺,有時候深,這時不要管身體了,也千萬不要注意,哎呀,我這個氣專一到丹田了,到眉心了,到這裡了。錯!千萬不要管,叫你隨息,就隨時看著它自由自在,可是沒有一步離開這個呼吸,都看到,清楚的。

你的身體坐在那裡,靜靜的,你看著看著,這個身體吸啊呼啊來往,到某一個時候,有個階段,不需要這個呼吸進出了,呼吸停下來,止息了。不是完全沒有哦!這個時候以鼻子為標準,注意鼻子,好像鼻子沒有呼吸往來。其實鼻子沒有呼吸很容易,你們隨時都會,可是你們不認得。這時候的呼吸,偶然很久來一下,輕微有一點點感受,知道有一下。這個差不多要「止息」了,要停止了。換一句話,等於電池在充電,充電充到某一個時候,電充夠了,這個是「止息」。

不呼不吸那個時候是息。人的思想雜念同呼吸是連成一起的,念住了息一定住;息停了,思想念頭也不起作用了。換句話說,呼吸不停,你說妄念空了你是在自欺,永遠修不成功的。要達到氣住,先要做到念住,念跟氣兩個是一體的。就是這一味葯,就是這個氣住,長生不老之葯是也。得了這個葯就祛病延年,長生不死,真能夠念住氣就住了。

息的境界有往來,也可以說在旋轉,也可以說在出入,也可以說昇降,這個是安那般那。我們這個生命的息,現在醫學上的報告叫做全息。他們拿各種生物來試驗,就連植物也在安那般那出入息。可見這個出入息,不止鼻子在出入息,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這個生命是個全息的階段。可是為什麼不叫做全呼吸呢?所以你們真做功夫的人,是修止息喔。不是修呼吸,這個要搞清楚。

所謂息,是說這個氣呼出去再吸進來,一出一入中間有一個短暫的停留,這個是息的境界。所以數息、隨息是息哦!並不是講數出入氣,隨出入氣哦!這一個觀念特別要搞清楚。很重要的。不然你搞了半天,都在出入氣上面搞,不懂息的作用,不懂全息的作用,你功夫到息的階段,好像呼吸停止了,可是你的細胞還在往來,這個要注意。

六妙法門的實踐,大多隻從數息到隨息,很少有人由此進入佛法的真定慧之境。可以說大家都在習練輕柔氣功,絕少能超越心息相依的境界。唯在隨息的過程中。身心自然會發生許多變化,外呼吸(鼻)逐漸的微細,內呼吸(腹都)開始發生作用,一般稱為丹田呼吸,最後,只剩下小腹部分呼吸,即一般人所謂的胎息。

此時將可以感受到氣脈(包括任督等脈)流通的感受,由此而產生很多修氣息的法門。因此可說大多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法者,都為風大(氣息)所困,感覺外呼吸幾乎停止,只剩下腹部呼吸,此時身體上的感受很舒適,如喝了酒有少分醉意時一樣,不想起坐。但這一切仍然是困在色身「色蘊、受蘊」之中。如進而到達真正的心息相依,那是沒有呼吸,也無雜念,已經到了初步奢摩他止的境界。但須知道此仍然困受在「色蘊」範疇。

整理自《答問青壯年參禪者》《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我說參同契》《達摩多羅禪經》《定慧初修》

------------

數息心定之後,再來就是隨息,可是隨比數困難。你知道自己氣進來、氣出去了,中間沒有其它的思想,這個叫「隨」。隨什麼?心隨氣息,也就是氣息隨心。這樣慢慢修持,當心念完全靜止、不散亂時,氣息也靜止了,這叫隨。

後來道家修持,稱這個隨的境界叫做「心息相依」。心與息互相依靠,兩個結合了。道家修行講求陰陽結合,這「陰陽」是個代號,可是普通人不懂,聽到陰陽就想要找個異性一起雙修。其實陰陽只是兩個代號,一個心理狀態,一個氣息狀態。心息相依,就是「隨」的境界。「隨」的境界注意在心跟息兩個方面,這時候不要管身體,慢慢的心念完全停滯,一個思想都沒有了。

通常一般人練數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當成肺部的作用而已,這當然會出毛病,並且我們的呼吸也不單是由兩個鼻孔在運行,其實,十萬八千毛孔無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們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屬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賴耶識在作意,神識一入母胎,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識的作意。而講話是第六意識在作意,當然配合八識都在作意,但主要是第六意識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來了,所以數息是數自然的呼吸,並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會悶在胸口。真正懂得數息的人,一身越來越輕越舒服。開始會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後慢慢跟著隨息就來了

你所謂的隨息,只是名稱而已,那是自己騙自己的話,打起坐來,在那裡聽聽呼吸,數也懶得數,在身體痛苦的感受上轉來轉去,這不叫隨息,你知道嗎?至於六妙門中的數息,有些人在那裡數來數去,其實只是算算數字而已,這就不懂數息的第一步該如何下手。我不是笑話大家在學會計嗎?你數一萬次又有什麼用呢?

呼吸是生滅法,你聽過我講過沒有?它一來一往,你數它幹嗎?!那麼,為什麼古德及祖師們教人用數息法?那是因為你內心不靜稍稍把你的心收回來在數字上跟呼吸配合一體,然後心覺得靜了下來,便不要再數了,就跟著隨。但是,隨息不是隨呼吸。現在問你們,一呼一吸叫做什麼?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氣,毛孔也出氣;吸進來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間的那個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麼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狀態中。譬如你們觀看一個人的睡眠,尤其嬰兒,當真正睡著了的一剎那間是沒有呼吸的,那才是睡著,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氣,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腦子裡微細的妄念又動了。有妄念的時候,呼吸就動,真沒有妄念的時候,那一陣子叫做「息」。聽懂了沒有!叫你隨息,不是叫你隨氣呀!一般人的隨息,都跟著呼吸生滅心跑,這怎麼修得好,當然這不只是你一個人,你們全體都是如此。

隨息即隨那呼吸生滅之後的那個不呼不吸的靜念,跟隨著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後來道家融合了這個法門,名詞一變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兩個配合為一,休止在那裡,這個時候把念頭硬是強制停住了,呼吸也強制停住了,這個叫做隨息。

宋朝詩人陸放翁,也是學天台宗的數息觀,他有一名句:「一坐數千息」,這大概要兩個鐘頭左右,可見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錯。實際上,這與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輕同學說,他念佛幾萬次,或者數息上千下,我就問他是否在做會計?光搞數字做什麼?依六妙門要數息、隨息、止、觀、還、凈。

修行做功夫要「知時知量」最重要。同吃飯一樣,你吃飽了不能再加一碗。譬如做數息觀,你不要老數下去,只要覺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馬上就要放掉數息,跟著就要用隨息了。隨到心息相依,馬上要換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觀,馬上變更方法。所以知時是要知道什麼時間要換,知量是知道夠了。

整理自《隨息法與三際托空》 《南懷瑾答問集》《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本頭條號,及同名微信公眾平台和新浪博客相關文章均為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未經本平台許可,其他頭條號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發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