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份工作,能勝任卻不感興趣,怎麼辦?

在央視一套播出的一期《開講啦》節目中,曾經有一個關於職業迷茫的經典問題。開講嘉賓是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先生。提問題的人是他帶的一個女博士,叫萬芯雪。她問了導師一個一直藏在心底的問題,大致意思是:「像她這樣的學生沒有離開過大學校園,也不熟悉社會職場環境,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不一定適合成為事業,而能勝任的事業,自己又不一定喜歡,到底應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適合繼續做這份事業?

這個問題其實很普遍,代表了一大群人的心聲,而且不只是大學生,各個年齡段都有。從中可見,人人都追求職業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重視生命的質量,而同時職業迷茫也著實困擾著很多很多人。回顧我自己的經歷,也曾有過這樣的迷茫,當時多麼渴望有專家能幫自己撥開迷霧,指一條明路啊!很慶幸,自己作為職業生涯規劃行業的一員,如今正走在這樣的一條大路上,以期在自我提升的同時能夠為一些職業迷茫者指一條明路。

Advertisements

說實話,社會上大多數人所從事的職業,並不一定是自己內心感興趣的。有極少數人很幸運,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而且到得了一定成就。比如百度的李彥宏,技術出身,做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網站,如今又在人工智慧領域帶領團隊一展身手,角逐在世界科技前沿。他們把自己一生深厚的興趣當成自己的事業,這種興趣稱為「志趣」。

從職業規劃角度來說,當然一個人能從事自己感興趣又同時是擅長的職業,那將是一件人生很幸運、很幸福的事情。然而,往往實現中大多數人處於不同的成長環境,由於各種原因,都沒有那麼幸運。所以便有了這個問題。對當前職業的興趣不強怎麼辦?難道沒有解決辦法嗎?不,當然有。不過,要根據不同情況來對待。

情況一:在職業上激發興趣,使之由弱變強,成為樂趣。就像本文中這個問題的提出者女博士,其實她雖然博士尚未畢業,但已經在研究領域內做出了不凡的成果,而且被寫進了教科書。顯然她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已經非常突出,這種技能屬於專業技能,難以遷移到其它領域去,所以在這各種情況下,需要的是強化她在專業領域內的自信心,提升她對自己研究成果的社會價值感和使命感,在這種強大的自信心和價值認同的感召下,她會比較容易地把自己的專業研究培養成職業興趣,逐漸在職業中體驗樂趣和生命的意義。她的導師施一公教授也正是這樣回答她的,引領她享受這種對世界、對人類的巨大價值和成就感,再讓她來自己來品味和評判自身職業的意義。

Advertisements

其實對一部分年齡在35-40歲左右的人士,也比較類似,因為已經在職業上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放棄可惜或轉型較難的話,這種辦法也不失為一種較為現實可行的選擇。

情況二:如果實在對原職業提不起興趣,那也就沒必要非要讓自己呆在不舒心的崗位上了,可分析自己有哪些較強的通用技能,即可遷移技能,轉向自己感興趣的或符合自己個性特徵的職業,建議優先在組織內轉型,在實現自己職業轉型的同時繼續為組織做貢獻。

這裡說的通用技能,就是不同職業之間能通用的職業技能,如溝通能力對培訓、銷售、客服等崗位來說就是一項通用技能,寫作能力對於文秘、策劃文案、網站編輯等崗位來說也是一項通用技能。到底往什麼職業方向轉,就要看什麼樣的職業更符合自己的興趣和性格特性了。必要時,可以找專業機構或專業諮詢師測評一下。

情況三:如果對當前職業興趣不大,又實在找不出自己身上有什麼遷移價值的通用技能的話,那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雖然興趣不強,但起碼憑藉一份責任心也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對得起單位、對得起所在部門,也對得起自己的辛苦付出。不過,在業餘時間,可以沿著自己的興趣方向去充電學習,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說不定在什麼時候就有用武之地了。即使興趣不能成為職業,也要在工作之餘,有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是茶藝、插花、下棋等等,讓自己的身心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放鬆和愉悅。人生嘛,就要過得快樂。

如果以上迷茫曾經困惑自己、讓自己一段職業生涯抱有一些遺憾的話,當我們為人父母時,就不要讓下一代再重蹈我們的覆轍了。讓他們從學生時代,除了學習之外,逐步建立對自己的清晰認知,對自己的未來早做打算,提前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讓這一代人能夠真正憑著自己的興趣勇敢開創一條職業道路,不輕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干擾,堅定地走下去,從內心深處得到一份平靜和滿足,收穫人生的幸福感,創造並享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