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一塊大洋能買到什麼?

我說民國人見的錢多,不是指他們富有,而是指他們見過的錢的種類非常多。

身為現代人,除了人民幣,還能見到美元、英鎊、歐元、港幣、馬克、盧布、新台幣、越南盾……但是再見多識廣的現代人,充其量只能見到十幾種或者幾十種錢。而在民國,根本不用出國,就能見到上百種錢。

以五四運動時期的北京人為例,他們能見到印著袁世凱頭像的銀元「袁大頭」,能見到印著孫中山頭像的銀元「孫大頭』,能見到印著印著老鷹和蛇的墨西哥銀元「鷹洋」、印著不列顛女神的英國銀元「站洋」,以及寫著「光緒元寶」字樣的清末銀元「龍洋」,甚至還能見到兩廣地區鑄造的面值為兩角或者一角的銀元「毫洋」,還有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面值為一元的銀元「廠洋」。除了這些白里透亮叮噹作響的銀元,在大宗交易如房地產買賣中還能見到五十兩一錠或者十兩一錠的元寶,在日用品買賣等小額交易中又能見到大量的銅錢。

Advertisements

銅錢又分很多種,有康熙通寶和乾隆通寶,有嘉慶通寶和同治通寶,有面值一文的制錢,也有面值十文和五十文的「大子兒」。銀元、元寶和銅錢都是金屬貨幣,除了這些金屬貨幣,還能見到紙質貨幣,例如各大錢莊發行的錢票、各大銀號發行的銀票、南方國民政府發行的「毫洋劵」、北方北洋政府發行的「大洋劵」、交通銀行發行的「中交票」、農民銀行發行的「新鈔劵」、日本正金銀行發行的「正金票」、香港滙豐銀行發行的「滙豐票」……再加上當時軍閥割據、諸侯林立,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發行的一套貨幣,從全國各地流入北京的紙幣就有幾十種!

由此可見,民國時代的貨幣體系實在太混亂了,那時候的貨幣種類實在是太繁雜了。但不管多麼混亂和繁雜,像「袁大頭」、「孫大頭」、「龍洋」和「鷹洋」這四種銀元,還是可以在種種貨幣中脫穎而出,可以被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居民所認可,而且不管後來紙幣發行量有多大,它們的購買力並沒有發生劇烈的變動,至始至終都是很「值錢」的貨幣,至始至終都被買家和賣家所歡迎。

Advertisements

在民國,這四種銀元被親切地稱作「大洋」。

大洋的種類有別,造型各異,但是重量都在0.72兩(晚清的兩,每兩37克)左右,含銀量都在0.65兩左右,所以購買力也大體一致,在同一個時間和同一個地方,拿一枚「袁大頭」去買東西,跟用一枚「龍洋」或者一枚「鷹洋」所能買到的東西並沒有區別。

那麼好,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都能買到哪些東西呢?

1912年的北京,一塊大洋能買60斤普通大米(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北京大學出版部1926年版),也可以供6個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羊肉火鍋(據《吳虞日記》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買44斤大米,也可以供5個人去中檔的西餐廳吃一頓西餐(據香港名醫陳存仁回憶錄《銀元時代生活史》)。

1931年春天的廣州近郊,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玉昆《廣州近郊的生活》,收錄於《農村生活叢談》,申報館1937年版)。

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區,一塊大洋能買16斤大米,或者17斤麵粉,或者5斤豬肉,或者40個雞蛋,或者45斤大蔥,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魏樹東《成都地價與房租之研究》下編表1《成都市二十七年六月及七月出售物價表》,收錄於《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77冊,台灣成文出版社1977年影印版)。

從地域上看,上海、廣州等城市的糧價較高,大洋的購買力相對低一些,比如說魯迅在北京定居時,一塊大洋能買五六十斤大米,後來去了上海,一塊大洋只能買20斤大米(據魯迅日記)。

從時間上看,糧食價格越到後來越貴,大洋的購買力也就跟著越來越低。例如同樣在北京,1915年一塊大洋能買20斤麵粉,到了1925年,就只能買12斤麵粉了(據孟天培、甘博的調查報告《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

雖然大洋的購買力隨著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終歸屬於「值錢」的硬通貨,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點,不管是誰,只要幾十塊大洋花出去,一定能買到一大堆好東西。以五四時期曾經跟魯迅齊名的反禮教鬥士吳虞為例,他有妻有妾,有幾個女兒,有四個僕人和一個老媽子,一家十幾口人,在成都市區過小康生活。

一個月下來全家買肉買菜只花22塊大洋就夠了(據吳虞1914年6月20號日記)。後來他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做教授,請蔡元培、胡適、周作人、顧頡剛、錢稻孫等同事吃飯,在王府井大街東華飯店大擺宴席,魚翅、鮑魚等名貴菜品應有盡有,一頓飯也只花了25塊大洋(據吳虞1922年2月26號日記)。再後來吳虞去上海旅遊,晚上入住英租界最豪華的酒店「遠東飯店」,要了一所高檔套房,每天房費才5塊大洋(據吳虞1924年6月24號日記)。

民國前期,北大的教授生活優裕,家家都雇聽差、雇保姆,甚至還雇廚子、雇車夫,全部算下來,一個月無非只要花上30塊大洋的工錢(仍據吳虞日記)。魯迅在北京阜成門西三條衚衕買下第二所四合院以後,把母親和原配夫人朱安都接過去住,並雇了三個老媽子侍候她們,每個老媽子除管吃管住以外,每個月的工錢只花兩塊大洋(詳見拙著《民國房地產戰爭》第三章,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版)。這說明大洋的購買力確實很強,也說明那時候老媽子的收入確實很低。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