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竹茹湯 二類方《金匱要略》

橘皮竹茹湯 二類方 《金匱要略》

理氣最後一個方,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湯和旋覆代赭湯相同的地方,(1)都是以胃氣上逆為主的,(2)都有誤治以後,胃氣虛弱。

橘皮竹茹湯體現它益氣和胃、清熱相結合,治療胃虛有熱的一些基本組合。

主治

胃(氣)虛有熱

脾失和降─呃逆或乾嘔

胃虛─虛煩少氣,納差。

有熱─口乾,舌紅嫩,脈虛數。

《金匱要略》說,「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它主治說的非常簡單,就「噦」一個字,這噦指什麼呢?歷代醫家在討論都不統一,但有一條統一,就是胃氣上逆。噦說的比較多的是乾嘔和呃逆,乾嘔和呃逆實際上都也沒有有形的實邪,只是一種氣機上逆,這個說的比較多。當然我們現在就是說,這個方你若不是乾嘔、呃逆,而是嘔吐,好像黏液這些比較多,你還是可以裡邊配化痰之品,它是從一個基礎見證,胃虛有熱,沒有強調有形實邪,這個角度來展開的。那就和旋覆代赭湯形成一的比較。都是胃虛,一個有熱,你這個熱,或者是誤下當中,趁虛內陷的化熱,或者本身會又一種熱邪,有各種原因,我們前面講過胃熱的形成,有各種原因。和它的胃氣不足,胃虛同時存在,所以胃虛表現是虛煩少氣,納差。一般都有這種,有熱了,有虛煩了,少氣氣短,有熱一般舌紅嫩的,脈虛數的。那和前面旋覆代赭湯證那種沒有熱像,可以比較的。一般胃有熱,口乾。雖然仲景只說了噦者,橘皮竹茹湯主之。但用藥呢,《傷寒論》很多用藥反過來推測,它是胃虛有熱,因為用了大劑量的竹茹,可以清泄胃熱了。而且其中有人蔘益氣,竹茹除了清胃熱,和陳皮還能夠和胃。所以這病機是胃虛有熱。

Advertisements

治法

益氣清熱,降逆止呃

方解

橘皮

理氣和胃

竹茹

清泄胃熱,和胃,還能清膽熱

人蔘

補氣

生薑

增強和胃,降逆止嘔

佐使

大棗

調和脾胃

甘草

增強人餐補氣,調和諸葯

胃氣上逆很多和膽有關,所以人們說,「胃本不嘔,膽木賊之則嘔」,所以很多嘔吐當中,特別偏熱的,或者口苦,都和膽胃不和有關。君葯,清胃熱,和胃降逆,但要達到和胃,保證一定效果的話,必須量大。現在臨床用,有的說15克就夠了,但我們那裡很多老師談到,這個方要叫它和胃降逆,作用明顯,用到20克,橘皮竹茹湯里用量要大。小劑量達不到和胃降逆的作用。所以橘皮竹茹湯里,橘皮竹茹的用量特點,是在它常用量範圍內劑量較大。這個方藥味不多,弄出來一大包。竹茹非常輕,一般清泄,清膽胃有熱,一般的用量不大的。但是真正做為降逆,以它為主,發揮作用,劑量要大。姜棗能調和脾胃。

Advertisements

橘皮竹茹湯的特點,非常平和,由於竹茹量較重,偏一點涼性,所以它起到益氣清熱,降逆止呃的作用。所以噦(逆)者,有很多看法,噦指的是呃逆。

從病機,用藥這方面,要和旋覆代赭湯比。兩個都是胃虛,一個有痰,一個有熱,有熱所以用竹茹來清泄胃熱。橘皮、竹茹、生薑結合,起到和胃作用。因為胃氣上逆沒有實邪,沒有強調實邪,和旋覆代赭湯不同。旋覆代赭湯證心下痞硬,有痰,所以它用半夏、生薑結合。化痰、散水結合,它又有實邪,橘皮竹茹湯是胃虛,有熱,它沒有反映實邪,所以它不用半夏。

配伍特點

補而不滯,清而不寒。(略偏一點涼)

用量特點

橘皮、竹茹需大劑量才能獲效。大劑量是它本身範圍內的大劑量。平時很多處方里,陳皮當臣葯機會都少,多是屬於佐葯,臨床用,當佐葯,6~10克左右,竹茹更是這樣,一般用量不會很大,但是在這個方里,要起到和胃降逆作用,量要比較大一些,所以不是這六個葯背下來,開出來,藥味對了,就能得到效果。還有一個量的涉及的問題。

運用

辨證要點

呃逆,嘔吐,舌紅嫩,脈虛數。

隨證加減

胃熱兼氣陰兩虛,加麥冬、茯苓、半夏、枇杷葉。(胃熱常要傷陰,日久則氣陰兩傷,此方有益氣的人蔘,沒有益氣的麥冬)

氣陰兩傷,胃氣上逆往往會加重,所以增加半夏這些和胃降逆。

胃熱嘔吐,氣不虛者,去人蔘、甘草、大棗,加柿蒂。(甘溫的不用,柿蒂增加和胃力量)

使用注意

呃逆由實熱或虛寒所致者,不宜使用。

虛寒引起的呃逆,用丁香柿蒂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