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中醫系列:高血壓併發中風辨證與治療

中風病是中醫「風勞鼓膈」四大頑證之一,該病主要是肝、腎、脾三髒的功能失調,同時與風、火、痰、瘀、虛密切相關。本虛為肝腎虧虛,標實為風、火、痰、瘀等。腦脈瘀阻、離經之血壓迫是主要病因,肝陽暴漲、風火上逆是發病病機。在中醫學領域,高血壓腦卒中屬於「中風」、「偏枯」等範疇,為本虛標實之證。

【一、中風病因】

中風之「風」,古今即有內外風之別,例如《內經》有「內虛邪中」之外風說,張景岳有「非風」論。但現今多趨向於「內風」,尤其是急性出血性中風,多強調「內風旋動」,即中風病因中「風」,非外來之風,而是由內所生,張景岳之「非風」正指內風之因。中風之風產生是由於肝腎陰精虧耗,陰虧於下,風動於上所致。

但也有學者認為,急性腦梗塞或中風恢復期與外風有關,認為人體正氣虧虛是中風發病之本。中風之後,由於痰濁、瘀血內阻,癱肢失用,營衛失於正常功能,機體失去了抵禦外邪的能力,致「虛而受邪」,使風邪人侵,夾痰濁瘀血阻於患肢,氣血不得暢行而腫脹疼痛。即認為中風病之疼痛、浮腫與風邪襲絡相關。

主要是內生之火,心肝之火。中風病以陰虛為本,而七情六慾刺激為導致機體陰虛的主要因素,若怒氣傷肝,則肝火熾盛,而有沖逆薄厥之勢;或由生活失調,飲食不節,熱熾腸胃,傷及陰液則易致肝陽上亢,總的病機是肝、腎、心三臟陰陽失去平衡,陰虛於下,陽亢於上,使氣血向上沖逆犯腦,震擾腦絡,病位在腦。

主要是氣虛、陰虛。中風病者多為中老年人,其臟腑功能衰弱、氣陰虧虛是中風之本。多數學者認為,氣陰兩虛血瘀是對一切中風病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病機。亦有認為腎虛血疲痰阻是中風的基本病機,腎氣虛則血瘀。腎陰虛,脈道澀滯亦瘀。腎虛氣化失職則痰阻,這一切都關乎腎虛。然而,主張氣虛、腎陰虛的也不少,認為中風病正虛以氣虛為主。其中也有血虛、陰虛、陽虛觀點者,認為老年氣虛陰精不生,榮血不化,脈道萎痹,陰血不布,運行遲緩,經絡失養,中風發病,即指出由氣虛致陰血虛的病機。

痰與瘀

痰瘀痹阻經脈是中風的重要病機,這是所有學者的共識。而且多數人認為瘀血是因,痰由瘀生。痰瘀痹阻后,由於體質、疾病發展或治療原因而出現轉化。中風發病之前,瘀血已經存在,只是形成過程較為緩慢,瘀阻腦絡發為中風;瘀傷脈絡,絡破血溢,離經之血與宿褒膠結於經脈,清竅失靈,亦為中風。瘀血阻礙津液輸布,易致痰生。亦有學者主張以痰為主,痰瘀互患,且痰痕痹阻貫穿中風始終。

有學者認為中風危候多是急性虛證,中風病本身就存著本虛標實的特點,它是形成急性虛證的病理基礎。當中風病發展到極期之後,會出現由實轉虛,如肺部感染的肺氣陰兩虛,併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氣血兩虛,併發心律失常與心衰的氣陰兩虛、心陽暴脫等。把急性虛證歸納為急性氣虛證、急性血虛證、急性陰虛證、急性陽虛證、急性氣陰兩虛證、急性陰陽兩虛證六大證候。

這與普遍認為的中風脫證多為氣陽虛有出入。至於臨床上中風危候出現上述併發症是否即為純虛證,還值得商討。

【二、中風病機】

中風的發生,主要原因在於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以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或陰虧於下,肝陽暴漲,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脈,蒙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繫的危急證候。

陰陽失調

煩勞過度或病後體虛,使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肝失所養,肝陽日見充盛。在人體陰陽嚴重偏勝的情況下,加以情志過極,勞倦過度,或嗜酒肥甘,饑飽失宜,氣候影響等誘發因索的作用,致使陰虧於下,肝陽鴟張(比喻囂張,凶暴),陽化風動,氣血上沖,心神昏冒,發為中風。

正虛中風

因氣虛腠理不密、脈絡空虛,風邪乘虛人中經絡,氣血麻阻,肌肉筋脈失於濡養。

痰蔽清竅

飲食不節,勞倦內傷,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郁化熱,阻滯經絡,蒙蔽清竅,或肝陽素旺,橫逆犯脾,脾運失司,內生痰濁;或肝火內熾煉液成痰,以致肝風挾痰挾火,橫竄經絡,蒙蔽清竅,而突然昏倒,喎僻不遂(指口眼歪斜,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的癥狀)。

風火相煽

五志過極,心火暴盛;或暴怒傷肝,肝陽暴動,引動心火,風火相煽。

氣血上逆

心神昏冒,遂至卒倒無知,發為該病。

中風的病機雖較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個方面,其中以肝腎陰虛為其根本。此六個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而突然發病。有外邪侵襲者稱為真中風;無外邪侵襲而發病者稱為類中風。該病以內因引發者居多。

【三、辨證治療】

中風屬於本虛標實之證,病情有輕重緩急的差別,輕者僅限於血脈經絡,重者常波及有關臟腑,所以臨床常將中風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一般無神志改變而病輕;中臟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中經絡

1、絡脈空虛,風邪入中。

【證候】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則半身不遂,或兼見惡寒,發熱,肢體拘緊,關節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脈浮數或弦細。

【分析】因正氣不足,衛外不固,脈絡空虛,風邪得以乘虛入中於經絡。氣血痹阻,運行不暢,筋脈失於濡養,則見麻木不仁,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則半身不遂。風邪外襲,營衛不和,正邪相爭,則見惡寒發熱,肢體拘急,關節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脈浮數為表邪入中之徵。若氣血不足,則脈見弦細。

【治法】祛風通絡,活血和營。

【方葯】牽正散加當歸、白芍、川芎、防風。有表證兼身麻不遂者,可加羌活、獨活、秦艽;有熱證者,加黃芩、石膏;頸項部拘急麻木者,加葛根、桂枝;有風熱表證者,加薄荷、桑葉、菊花。

2、肝腎陰虛,風陽上擾。

【證候】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少眠多夢,腰酸腿軟,突然發生舌強語蹇,口眼喎斜,半身麻木不遂等症,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滑或弦細數。

【分析】由於肝腎陰虛,肝陽偏亢,風陽上擾,故平時頭痛頭暈,耳鳴目眩,腰酸腿軟。腎陰不足,心腎不交,則少寐多夢。風陽內動,挾痰走竄經絡,脈絡不暢,故突然口眼喎斜,舌強語蹇或半身不遂。脈弦主肝風,弦細而數,舌質紅系肝腎陰虛而生內熱。舌苔膩,脈滑是兼有濕疾。

【治法】滋陰潛陽,熄風通絡。

【方葯】鎮肝熄風湯。痰熱較重者,加膽南星、竹瀝、川貝母;心煩熱者,加梔子、黃芩;頭痛重者,加羚羊角、石決明、夏枯草;失眠多夢者,加珍珠母、龍齒、夜交藤、茯神。

中臟腑

中臟腑的主要表現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亊。根據正邪情況,有閉證和脫證的區別。二者均系危重的證候,然其治法不同,故必須分辨淸楚,以便正確施治。

1、閉證。

閉證的主要癥狀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根據有無熱證,又有陽閉和陰閉之分。

㈠陽閉。

【證候】除上述閉證的癥狀外,還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分析】肝陽暴亢,陽升風動,血隨氣逆而上涌,挾痰火蒙蔽清竅,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風火痰熱內閉,故見面赤、身熱、氣粗、口臭、口噤等症。舌苔膩,脈滑數皆是痰熱之象。

【治法】清肝想風,辛涼開竅。

【方葯】先灌服(或鼻飼)局方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後用羚羊角湯。抽搐者,可加全蠍、蜈松、僵蠶;痰多者,可加竹瀝、天竹黃、膽南星;昏睡者,可加鬱金、石菖蒲;口臭、腹脹、便閉者,加大黃、枳實。

㈡陰閉。

【證候】除閉證的主要癥狀外,兼見面白唇青,痰涎壅盛,四肢不溫,靜卧不煩,舌苔白膩,脈象沉滑而緩。

【分析】濕痰偏盛,風挾濕痰之邪上蒙清竅,內閉經絡,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開,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痰濕屬陰,阻滯陽氣則面白唇暗,四肢不濕,靜卧不煩。舌苔白膩,脈沉緩滑均為濕痰內盛之象。

【治法】豁痰熄風,辛溫開竅。

【方葯】急用蘇合香丸灌服(或鼻飼),後用滌痰湯。可加天麻、鉤藤等。

2、脫證。

【證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亊,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痿,脈細弱或脈微欲絕。

【分析】陽浮於上,陰竭於下,陰陽有離決之勢,正氣虛脫,心衰頹敗,故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臟敗絕的危證。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均是陰液欲絕,陽氣暴脫之徵。

【治法】益氣回陽,救陰固脫。

【方葯】急用大劑參附湯合生脈飲。汗多不止者,可加黃芪、龍骨、牡蠣。

【三、後遺症】

中風經過救冶,神智清醒后,多留有後遺症,例如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眼喎斜等,

半身不遂】由於風痰流竄經絡,血脈痹阻,血麻氣滯,經隧不通,氣不得行,血不能榮,故肢體廢而不能用。治宜益氣活血,祛風化庚。方用補陽還五湯。兼口眼喎斜者,加僵蠶、白附子、全竭;大便秘結者,加杏仁、火麻仁、郁李仁;以下肢薄疾無力為主者,加用補肝腎之品,例如桑寄生、續斷、牛膝、地黃、山萸肉、肉蓯蓉。

語言不利

因風痰上阻,經絡失和所致。治宜祛風除痰,宣竅通絡。方用解語丹。

口眼喎斜

單純口眼喎斜者,多由風痰阻絡所致。治宜祛風、除痰、通絡。方用牽正散。口眼抽動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

中風一經發生,病情較重。尤其卒中昏迷者預后不佳,後遺症往往不能短期恢復或完全恢復,且有復中的可能。復中者預后更差。因此必須加強預防。凡年逾40歲,經常出現頭痛,眩暈,肢麻,肌肉不自主的抽動,以及一過性語言不利等證,多屬中風先兆,切宜注意,除針對病因病機給以藥物治療外,平時慎起居,節飲食,調情志,此外還可進行適當鍛煉,例如太極拳、氣功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防治效果。

高血壓的哪些事 微信號 sangaook高血壓的哪些事是一群專業醫生開辦的微信號,免費提供三高防護,養生知識。歡迎關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