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中醫 | 看中醫為什麼要「望聞問切」?

▶本文為《跟我學中醫》專欄第182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望診是對患者的神、色、形、態、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了解病情,測知臟腑病變。

聞診是從患者的語言、呼吸等聲音以及排出物的氣味以辨別內在病情。

問診是通過對患者及其知情者的詢問,從而得知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態、發病原因、病情經過和患者的自覺癥狀等。

切診是診察病人的脈候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以測知體內外的變化。

四診的臨床內容十分豐富,其中以望面色、舌診、問診、脈診為要。四診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上綜合運用,全面而系統地了解病情,就如同西醫進行病理檢查、化驗一般,對病證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

Advertisements

癥狀是辨證的基礎,若癥狀出現偏差,辨證辨病必然產生困難,因而可能作出錯誤診斷。為了進行正確的診斷,特別對於那些癥狀複雜的疑難重症,必須充分搜集儘可能全面與詳盡的資料,才能減少偏差。詳細收集臨床資料的根本辦法是四診合參,因為不同的感覺器官具有不同的感覺功能。望診、聞診、切診是醫生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與觸覺來對病人進行診察,而問診則概括了病人的感覺及對疾病發生、發展的有關問題的敘述。它們之間只能相互補充,不能彼此取代。所以,只有全面收集四診資料,才不致遺漏辨證所需要的內容,從而為正確診斷創造良好條件。故明代徐春甫曾云:「四者之要,望聞問之三者先以得其病情之端,而後總切脈於寸口,確乎知病之源」。李延罡則對四診合參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說:「望聞問切,猶人有四肢也。一肢廢不成其為人;一診缺不成其為醫」,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對四診合參之重視。

Advertisements

所以無論什麼環境,什麼病人,一定要四診合參,只有這樣才能對疾病做出比較準確的診斷。

跟我識中藥 | 祛風益腎的石楠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