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腔」是怎麼回事?

今天收到了一份樣音。是一個女孩讀某乎上的文章。

從第一個字開始,我就感覺兩個字:做作。不是指她這個人,只是說她的腔調。她特別注意字的發音,怕氣息不夠,停頓換氣的次數有點多。剛開始還好,聽得時間稍長我就煩了。因為好像是在坐在台下聽台上的人念報告 —— 枯燥、無趣。我想,這就是播音腔。

網上有人說,播音腔沒有錯。錯在有人在錯誤的場合使用了播音腔,產生「錯位」的效果。比如,晚間電台的聽眾熱線,主持人卻用播新聞的狀態來對話,那就太奇怪了。

我認為,播音腔在以前可能是正確地,甚至主流的。但是時代進步,播音腔漸漸退位,聽眾、觀眾不認可這種調子了。不信,你聽聽現在新聞節目的播報就明白了。

我覺得,播音腔是由於播音員太注重自身,忽略了對象感,導致傳達文字、表達情感的目的最終沒有完成。

Advertisements

播音員擔心自己的字音咬得不準,調值不夠,聲音渙散,所以拚命拔高音調,唇齒用力。這些造成了肌肉過度緊張、用力,反而會讓聲音聽起來發緊,不放鬆。在這種狀態下,播音員的注意力就固定在一個一個的字、標點符號之間,段與段的關係,文章的重點,作者的表達主旨都沒有工夫顧及了。

播一篇稿子,最後變成了念給自己聽,忘記了最終聽的人是那些聽眾。播的目的是為了讓聽眾聽清聽懂。本來是一次「朋友之間親切地交流」,卻變成了「一個人在舞台上孤獨地狂歡」。

發來樣音的女孩問我的意見。我提出,她要把每次朗讀當成是和別人說話,是把文字內容「講」給別人聽,過程中要「觀察」(想像)別人聽的反應。

女孩馬上說「明白了」,要立刻再錄一遍讓我聽。我拒絕了。訓練自己有對象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提醒她,「一定要多讀、多錄、多聽。只有量的積累到了,才會有質的飛躍...」女孩半天沒回話,隔了好久,她回復,「那過幾天我再錄一份發給你聽吧」。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