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當拼盡全力的飛行員燒毀戰機,被德軍俘虜,我迫切想向諾蘭揮舞白旗。100分鐘驚心動魄、毫無節制、喧賓奪主的配樂如雷貫耳,頭昏腦脹的我,不得不說敦刻爾克也是諾蘭的麥城。

如果這個片子不是從兩年前還在籌拍就開始炒作,不是用音效掩蓋蒼白的敘事和乾癟的戰爭場景,用非常雞賊的方式遮蔽英法歷史恩怨,更兼上映后佳評如潮,或許還不會那麼失望。

有個細節做得很好,戰爭讓少年成長,面對被炸彈嚇壞的軍人,掩蓋可能加重軍人病情的真相。但是,這樣的細節,過於炫技、令人厭煩的多線敘事,不足以成就一部戰爭大片,對於被毫無底線的營銷吊起來的超高胃口來說,更是一場災難。

諾粉跪舔諾蘭莫測高深的時間魔術和所謂技術,什麼技術?任何技術是也只能是為內容服務,把技術凌駕於內容之上,是因為編導缺乏用故事、畫面抓住觀眾的能力,甚至寄望於音效的疲勞轟炸。頭皮發麻的我,可以說相當緊張了,生怕編導從畫面里伸出一隻手來卡住我的喉嚨:你緊張嗎?你怎麼還不緊張?

配樂從來就是錦上添花,怎麼可能雪中送炭,讓三流製作散發經典的芬芳?

戰爭場面之爛、之簡陋,整體場面之局促、寒酸,休說《拯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連名不見經傳的《空戰英豪》(2006)的水平都沒達到。怎麼辦?凌厲的剪切、三線敘事、配樂!

別配了,都吐了,我想看電影,不是聽電影。

《黑暗騎士》的高潮過後,諾蘭疲態盡顯,《星際穿越》連起碼的故事情境的內在邏輯都沒捋順,除了血火,敦刻爾克凝聚歷史恩怨和悲情,需要博大的歷史眼光和洞察力,駕馭這樣的題材,遠遠超出諾蘭的能力範疇。

德軍突然停止進攻的原因很多,相關分析汗牛充棟。誰也不傻,以希特勒的眼光看,圍殲數十萬尚可一戰的盟軍的巨大消耗,不如拿去打蘇聯。為英德死掐舉起酒杯的斯大林,高興得太早了。

希望與絕望交織的海灘,不只有扒死人衣服、為了逃命捨棄人格尊嚴的恐懼,還有疲憊、麻木和背水一戰的豪情。盟軍並未崩潰……

早在發電機計劃(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之前,英軍就已在有條不紊地撤退,法國、比利時等盟軍一直被蒙在鼓裡。在里爾,在敦刻爾克的核心陣地,孤軍奮戰的法國人一次次被出賣。

法國總理雷諾非常憤怒:「22萬英國士兵當中已經有15萬撤離了,而20萬法國士兵中只有1.5萬人被送走。如果不能得到立即糾正,它將會給大家帶來嚴重的政治後果。」丘吉爾被迫承諾兩國軍隊要「挽臂」同行。

其中的陰謀和屈辱,用英國將軍的一句「我留下來陪法國人」就可以遮掩嗎?無人要求你在電影中為法國人討還公道,但別這樣雞賊好嗎?

法國《世界報》質問:「在這部電影里,那十二萬同樣被撤離的法軍士兵在哪裡?那四萬名犧牲了自己,在面對數目和裝備遠勝於自己的敵軍時英勇奮戰掩護了大部隊撤退的法軍士兵在哪裡?」

拋開歷史恩怨,藝術、思想、觀賞性,影片均乏善可陳,唯有宣發、營銷堪與同樣爛得不值一提的《五十度灰》比肩。向錢看的俗爛時代,盈利的核心不再是內容,只要確保話題性,宣發團隊給力,無數媒體、自媒體、無腦吹都會助推票房。

電影史上,犯罪、科幻、戰爭……任何題材、任何類型都能玩成經典的只有庫布里克;以敘事技巧見長的諾蘭,缺乏對歷史、人性的深刻洞察,空戰拍得味同嚼蠟,倒也不足為奇,噁心的是聽著電影就高潮、胡亂吹捧的影評和諾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