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已進入近代意義上的、別於原始土槍鳥銃的槍炮時代。此時的清軍依然使用弓箭刀矛和明朝鳥銃,相對於英軍的裝備,我們整整落後了200年。而在人數上,英軍只有7000人,清軍有1101的絕對優勢,就是到真正鴉片戰爭戰場上,英軍多時不過2萬,清軍卻抽掉了10萬部隊開赴戰場,為什麼最終還是扭轉不了敗局,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裝備上,我們使用的還是仿照前朝的武器。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朝軍隊在收復被葡萄牙侵佔的雙嶼戰鬥中,俘虜一批會製造火繩槍的日本人,並繳獲大量槍支。該項技術由此傳入中國,到明嘉靖三十七年,國內製造出了時稱比西番尤為精絕的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這種當時被稱為「鳥嘴銃」的鳥槍,後幾經改良裝備清軍。槍長2米,彈丸僅5克重,一分鐘1-2發,射程不過百米。就是這樣一種槍,當時的清軍也只是裝備了一半,且部分槍支160多年不曾更換過,其使用效果可想而知。

Advertisements

(清軍裝備 網路配圖)

英軍使用的槍則是1800年研製成功的伯克式燧發槍,槍長僅1.16米,彈丸重35克,射程200米,每分鐘2-3發。英軍還有使用一種布倫士威克式擊發槍,彈丸重53克,射程300米,每分鐘3-4發。

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還包括火炮和艦船。相對於英軍的火炮,清軍火炮受鐵質差,鑄造工藝落後以及久欠保養,炮身鏽蝕等諸多原因影響,也與英軍不在一個水準。清軍的艦船無法在海上與英軍抗衡,炮台成了清軍禦敵主陣地。1836年,一名西方觀察家在看了廣州、虎門一帶的炮台後說:他們不過是屬於幼稚階段的堡壘建築樣本。1832620日,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看了清軍吳淞營炮台後說:如果我們是以敵人的身份來到這裡,整個軍隊的抵抗不會超過半小時。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對比中西軍備實力后得下的結論,與後來戰爭的結果,出奇一致。

Advertisements

我們不禁要問,英軍7000餘人輾轉大半個地球來到中國,我們是以逸待勞且以眾敵寡,又在本土作戰,就是分散開來,5個打一個,英軍的推進速度也不至於如此迅速吧?以18418月間為例,英軍從香港出發,連續攻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多個城市,僅用了53天時間。這僅僅是武器落後的問題嗎?

(英軍裝備 網路配圖)

看看清軍人員的實際情況。他們大多不足百人零散駐紮,有的甚至三五人一組駐紮一起。這不僅導致在遇有突發戰事難以迅速集結,且無法協同作戰。18411016日,清道光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000開赴浙江前線,直到18422月,這支援軍「急馳」2000余公里才趕到,英軍此時已佔領寧波休整了近半年。這種散漫的軍隊使敵人變成了真正的以逸待勞。清軍各營沒有固定集中的營房,更非24小時駐軍值守制。他們拖兒帶女家眷隨軍,有如今日之警察,除操練出征外,吃住均在家中。清軍這種作訓制度,顯然遠不適於近現代戰爭。加之清軍兵丁糧餉遠不足以維繫一家三口之生計,所以租田種地、打工幫工以及開辦小買賣,成了清朝兵丁維繫日常生活的第二職業。由此演變出的清軍出售兵缺、開設賭場、戰船商用等腐敗事件層出不窮。清軍之腐爛致凝聚力和戰鬥力都大打折扣,如此縱然1001,又豈有取勝之理?

(與英軍對壘的清鳥槍陣 網路配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