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館驛街:遠去的土產雜貨街

作者 | 阿雍

這不是一本只供當下閱讀的書,也不是一本遊記抑或古建築調查報告,它是一個記者對老濟南變遷的,真實記錄和切實反思。只希望,多少年以後,那些在樓房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從這本書看到昔日的祖宅,聽到長輩的記憶,找到回家的路。也希望,多少年以後,那些有興趣研究濟南文化的人,能夠從這本書品出歷史的底蘊,拼出文化的碎片,釋解對昨天的好奇。

再回首

館驛街是一條以驛站而得名的老街。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設山東行中書省,同年在齊州舊治置譚城驛,位於今館驛街東首,職能是傳遞公文,接送官員。因此又稱接官亭(廳)。

館驛和館驛街的演變

館驛街的名稱出現的並不算早。由於接官亭西有座十王殿,在清乾隆《歷城縣誌》上,這裡被稱為十王殿街。十王殿街改稱館驛街的時間當在晚清時期。

Advertisements

1904年濟南開埠時,十王殿被設為商埠東界,正對十王殿的館驛街則一躍成為濟南老城與商埠經一路對接的主幹道。開埠之初,十王殿被拆除,原址建成津浦鐵路局;同一時期,濟南建立山東郵政管理局,原驛站廢除。昔日的官道自此開始了向商業街轉變的歷程。從1914年《濟南商埠圖》上可以看到,館驛街兩側已出現大片的居民區。

熙熙攘攘的館驛街(自東口往西)

新中國成立后,館驛街一線大致為區界,北側為天橋區,南側為市中區。本文所講的館驛街片區包括南北兩側的傳統民居區。拆遷前,南側,館驛街和經二路之間尚有對關街、鳳翔街、鳳館街、乾德巷、皖新街,它們均形成於清末民初,街名都是很有講究的,如對關街因正對關帝廟而得名,皖新街則因附近有個安徽鄉祠。

Advertisements

館驛街3號

申家公館的前身是館驛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濟南建立山東郵政管理局,原館驛站廢除,其故址被津浦鐵路護路統領申世魁所佔據。」——1980年代出版的《濟南地名漫話》一書有此記載。

館驛廢止已有百餘年,拆遷前,在館驛街是否還留有遺迹?

館驛街3號大門洞

「你仔細看看館驛街3號門洞兩側的影壁,它應該就是你們所要找的館驛殘留建築。」2007年,在館驛街做黑白鐵生意的張先生說。當時,3號門洞兩側,尚能看出左右對稱的兩堵舊式青磚影壁,頂部都有小瓦疊成的花牆裝飾。一般的影壁都是正沖大門,這種位於大門兩側的雙影壁顯得非常「另類」。此外,在門洞內側牆體上,還砌著雕有牡丹圖案的大青石。

館驛街3號門口牆體內牡丹青石

「這裡現在是濟南百貨站宿舍,不過,上年紀的都管這裡叫申家公館。」張先生的話再次印證出,館驛街3號正是館驛街的源頭建築所在地。

穿過館驛街3號的門洞,再繞過院內一座現代居民樓,只見一座五開間、前出廈帶迴廊的青磚老屋隱藏在樓后,檐角下墀頭有精細的磚雕、石雕,廊柱上的雕花雀替雖然布滿灰塵,但基本完整,之前,裡面住著5戶百貨供應站的職工。

館驛街申家公館老屋

申家公館老樓上的墀頭磚雕

2007年,時年74歲的申靜華老人是申士魁的侄女。她回憶說,申家大院已有100多年了。在她只有幾歲的時候,伯父申士魁已退休在家,她父親申士元和伯父都住在這個院子里。直到伯父去世的前一年,申家才開始分家,他們家搬到旁邊的跨院居住,那時她才八九歲。「當年的申家大院是三進院子,包括大西院、小西院、上房院,還有書房院和跨院,大院後門一直延伸到后館驛街。大院北面原來有一個大地下室,戰爭時期,附近居民常來躲避戰火。」申靜華說,大約在濟南解放初期,申家才把院子賣給了接收機關。

館驛街61號

美國紅松建的兩層木樓

館驛街片區的建築大都為20世紀20-40年代所建,因此它最初是老城與商埠間的「緩衝」地帶,該片區的建築規格不算太高,但建築工藝明顯帶有中西合璧色彩。

拆遷前的館驛街61號便是其中之一。這處院落位於館驛街的中段北側,從街上匆匆走過,很難發現這裡還「藏」著一處建築精美的老宅子。從低矮的臨街小門進去后,首先經過一個長約10米的通道,然後是個穿堂屋。經過穿堂屋,眼前便是一個一座古香古色的四開間二層帶迴廊的老樓,樓梯、欄杆、廊柱均為木質,上樓下樓不時發出「咚咚」的聲響,建築華麗精美,構造厚重大氣,可以肯定當年住著的是大戶人家。

館驛街61號古色古香的小樓

「當年的房主叫周明潭,是他的爺爺從美國運來的紅松修的樓!」 2007年8月,81歲的老住戶房大娘說,她在館驛街出生長大,在28歲時搬到已經充公的館驛街61號大院的平房住。她記得在解放前,周明潭所住的這個院子是附近最好的房子,經常有國民黨的軍官前來住宿,而且在樓上熬夜打麻將。

房大娘的女兒謝女士說,當年的樓梯上鋪了鬃毛毯子,感覺很闊氣。

濟南城記

雍堅/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7年9月

正式出版

運營人員: 魏宇波 MX00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