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之董仲舒遭免

江都王是劉徹的兄長,一向恃勇好鬥,十分驕橫,聽說來了個儒生作國相,大笑不已。董仲舒來到江都國,稍事休息即前往拜見江都王。董仲舒彬彬有禮,進退容止,完全按照一個國相參見國王的規矩,既沒有失禮的地方,也沒有絲毫自降身份,求悅江都王的舉動。江都王原打算對董仲舒來個置之不理,讓董仲舒討個沒趣,以後乖乖地呆在他的相國府里作他的國相罷了,現在不得不對董仲舒以禮相待。董仲舒離開王府,江都王對左右的人說:「董國相倒也聰明,知道本王的心意,閉口不談正事。」誰知第二天就有人來報,董仲舒升堂問政,對王國的官吏逐個考問,有的受到獎賞,有的遭到處罰,而後一類人正是平時對江都王脾氣的。江都王聽了大怒,立刻就要去找董仲舒質問,不料董仲舒卻自己送上門來。董仲舒見過江都王,陳述了剛才的事情,然後說:「大王坐鎮一方,只有做到親賢臣,遠小人,才能上不辜負皇上對大王的重託,下無愧於江都的黎民百姓。那些驕縱不法之徒存在於大王的周圍,不僅有傷大王的聲名,而且早晚會給大王帶來災難。臣請大王遵循禮誼,臣也可對皇上有所交代。」

Advertisements

江都王無奈,只好接受董仲舒的獎懲,慢慢地,江都王所能接觸的都是正直守法之人,董仲舒只要有機會也以禮義勸諫,江都王開始覺得周圍的人同自己格格不入,尤其是董仲舒在旁邊,更是如芒在背,過了一段時間,江都王感到一旦自己有了什麼好想法,就會得到人們熱烈的響應,而有了什麼壞念頭,在自己腦子裡轉幾圈也覺得說不出口,後來,江都王不自覺地主動找董仲舒聽一聽他對各種事情的分析。

例行的諸侯王朝見皇上之後,江都王喜氣洋洋地返回封國。路上,他不斷地想起皇上對自己的誇讚:「王兄舉止有度,可為兄弟們的表率。」想到這裡,他就想馬上見到董仲舒,同董仲舒一同分享他的喜悅。殊不知,此時董仲舒卻是大難臨頭。

董仲舒僅精通儒術,而且對陰陽五行頗有研究,他結合《春秋》中的災異之變和陰陽五行的運行規律來預測天氣變化和自然災害,十有九中,非常靈驗。不久前,遼東高廟、長陵高祖陵園相繼發生火災,董仲舒針對這兩件事寫成一篇文章,目的是為了闡發天人之間關係,但考慮得還不成熟,因此寫成之後董仲舒沒有給任何人看。這之後,有一個齊人主父偃前來拜訪董仲舒。主父偃自稱周遊各諸侯國,總得不到賞識,聽說董仲舒德高望重,希望能得到董仲舒的推薦。通過和主父偃的交談,董仲舒發現此人談論天下大勢,縱橫捭闔,胸中丘壑確是非同一般,但言談之中也露出此人心胸狹隘,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因此董仲舒一時就決定不下是否將主父偃推薦給朝廷。主父偃見董仲舒猶豫不決,以為是董仲舒嫉賢妒能,不想顯揚自己,不免心中怨恨。也是董仲舒的不幸,主父偃在董仲舒的書房中翻閱,無意中發現了董仲舒所寫的分析火災的文章,心中大喜,暗想將文奏給皇上,一定可藉機接近皇上,說不定還能得到皇上的賞識。打定主意,主父偃拿了董仲舒寫的文章,不辭而別,趕到長安。主父偃自己無法將文章上奏給皇帝,正在酒樓上喝悶酒,旁邊座位上傳來一個聲音:「董仲舒為江都相,竟將一個好勇驕橫的江都王教化成了彬彬君子,真不是簡單呢。」

Advertisements

主父偃轉望去,只見一個人一邊喝酒,一邊大失所望地說,同座的人勸道:「公孫兄在朝為官,更能得皇上歡心,日後何愁比不上他董仲舒。」

被喚作公孫兄的人嘆了一口氣,舉杯相邀,說:「不說了,不說了,大家喝酒、喝酒。」

聽了幾句話,主父偃就猜出在座的一人是和董仲舒同時因對策得進、嫉妒董仲舒才高於己的公孫弘,他當即走過去,施禮道:「公孫大人好。那董仲舒身為國相,卻誹謗國政、妖言惑眾,其實,是罪該萬死。」

公孫弘不明所以,未作回答。

主父偃接著說:「在下有董仲舒親筆所書一篇文章為證。」說著將文章掏出遞給公孫弘。

公孫弘瀏覽完畢,已經明白對方的來意,他心中暗喜,但面容毫無表現,卻將文章還給了主父偃,說:「就算此文為董仲舒所寫,先生何以證明他有罪呢?」

「大王只要將此文呈奏皇上,向皇上說明這種文章流布的危害,皇上必定龍顏震怒。」主父偃又將文章遞給公孫弘,說:「在下主父偃,請大人多多提攜。」

公孫弘又接過文章,招呼道:「主父先生請過來一同飲酒,先生的事就交給我了。」

公孫弘上朝之時即將文章奏明劉徹,說明文章的作者乃是董仲舒,但不講文章的壞處,只說:「臣以為文章似有不妥,請陛下聖裁。」劉徹將文章讀了一遍,發現立意在董仲舒的對策中已有體現,這裡作了進一步闡發,主要是講統治者如果不循天道禮義,過分侵犯民眾的利益,民眾的怒氣怨恨鬱結,必會上達於天,下徹於地,形成各種災害,這種災害先是警告性的,統治者如果不聽從,災害就會成為懲罰性的,如果統治者還不悔悟,災害便會成為毀滅性的,那時統治者便要為天所去。劉徹看完,不置可否,而是召集眾儒生對這篇文章進行討論。眾儒生一一看過,都搞不清皇上的心意,沒有人敢先開口。劉徹等得不耐煩,便開始追問,眾儒生不得不說,有的人認為對,認為統治者就應順天應民;有的認為不對,說這是牽強附會,於理不通。輪到呂步舒,文章既未註明為董仲舒所作,呂步舒也認不出師傅的字筆,就說:「高廟、長陵火災,純屬偶然,此文卻認為這是上天的警告,豈不是講陛下不夠清明,人怨天怒?此文不但無理之至,而且存心誹謗朝廷,詆毀陛下。」----天下師徒多是如此,徒弟僅僅執著於師傅的文采華麗,卻一點也看不出師傅的內涵,直傳弟子尚且不能避免,千百年後,把糟粕捧成精華,回過頭來,再批個一無是處也就絲毫用不著奇怪了。劉徹一聽董仲舒的弟子這樣認為,怒不可扼地命令將董仲舒交給官吏審問,呂步舒聽說文章原來是師傅所作,立時呆若木雞。

江都王剛剛返回,大擺筵宴宴請董仲舒,使者也來到了江都國,奉命將董仲舒下獄,依《漢九章律》,誹謗妖言者死,董仲舒將被處以極刑。江都王哭笑不得,一面安撫使者,一面上奏劉徹請求免董仲舒一死;董仲舒推想是主父偃竊走文章奏給皇上,卻也無可奈何,只好上書剖服心志。

劉徹怒氣過後,即刻明白董仲舒乃是忠於朝廷的勸諫之意,看了兩封奏書,順水推舟,下詔赦免董仲舒死罪,免去他江都相之職,同時呂步舒也被免官。

主父偃不斷登門到公孫弘處打探消息,公孫弘得知董仲舒被免已成定局,雖不是十分稱意,卻也很高興。但他見到又一次前來的主父偃,卻拿出一付被騙受了傷害的不滿的樣子:「皇上不願處罰董仲舒,卻遷怒我無事生非,如果不是我隱瞞,只怕已經追究到先生身上來了,先生還不快離開此地。」主父偃心下了怨,拱手說了句「多謝大人」,便轉身離去,繼續在京師一帶遊說,等待機會。

詔書傳至江都國,董仲舒出獄,前去拜別江都王,返回故鄉。江都王執意挽留,董仲舒去意已決,無奈,江都王灑淚為董仲舒餞別。故鄉在望,月色昏黃,董仲舒獨自騎驢穿行於山蔭道中。道旁的潺潺流水,如奏雅琴,時斷時續,微風送來遠處晚憩的鳥兒隱約、慵懶的啼聲,朦朧的月光不均勻地散布著,樹上、石上、水上,董仲舒一進忘記了自己因何歸來,又將歸向何處,忽然疑惑了:是自己誤入畫中,還是自己本是畫中人?時間無限地流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