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也可能得糖尿病?是的!揭露糖尿病常見的五個誤區~

說到糖尿病,人們通常會聯想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癥狀。然而專家提示,糖尿病發病因素中,還有一部分是以低血糖起病「隱藏」其中,不可忽視。

53歲低血糖大叔被確診糖尿病

據新華網日前報道,哈爾濱53歲的胡先生,日常生活中常出現心慌、大汗、飢餓等癥狀。一次因低血糖昏迷,被送往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救治時,頸部、肘部等皮膚褶皺部位變黑。

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接診檢查后認為,這是一例B型胰島素抵抗。其較為直觀表現就是患者身上黑棘皮樣的外觀。

「B型胰島素抵抗是較為罕見的特殊類型糖尿病,易伴隨出現嚴重低血糖。發病率雖低,但傷害性較大。常常合併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專家表示。經給予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製劑治療后,患者病情轉為安穩。

Advertisements

專家提醒,B型胰島素抵抗,通常因免疫機制紊亂導致胰島素受體抗體產生。由於胰島素受體抗體濃度不同,臨床上有反覆低血糖癥狀患者,也有患者大量使用胰島素卻不見血糖指標下降。當出現不明原因低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難控制的高血糖,需儘早就診、查明原因,進行相應治療。

警惕糖尿病的五個常見誤區

誤區一:糖尿病可以根治

受一些虛假誇大的醫療廣告影響,一些糖友誤信糖尿病可以根治,進而上當受騙。專家表示,糖尿病病因目前還未完全明確,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是一種需要終生控制的慢性疾病。在糖尿病發病早期,可以僅憑飲食和運動生活方式干預或較少量的藥物讓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但這並不等於糖尿病已經被治好了,應繼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Advertisements

誤區二:胰島素使用會成癮

很多患者非常抗拒打胰島素,認為胰島素會成癮,一旦使用就無法停用或認為胰島素是降血糖的終極方法,應在口服藥治療完全無效后才開始使用。對此,專家表示,「擔心打胰島素會『成癮』完全是杞人憂天。」胰島素是正常人體內存在的降糖激素,糖尿病正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被抵抗等因素而產生的疾病。事實上,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是糖尿病藥物治療中副作用最小的生理性療法,根本不存在成癮的問題。

誤區三:根據他人的經驗用藥

有些患者對醫生的囑咐不以為意,而對朋友、病友的「經驗」深信不疑,認為朋友用過的方案已經經過了實踐證明,對自己也必然有效,於是就自行在藥店買葯,甚至服用一些所謂祖傳的「偏方、秘方」。專家表示,降糖葯的選擇因人而異,不同個體、不同階段身體狀況都有不同,降糖藥物的使用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療效、心血管安全性、年齡、肝腎功能、低血糖風險、是否懷孕等,不是適合別人的用藥方案就一定適合自己,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切忌自作主張、看心情吃藥。

誤區四: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

有些病友對自己的血糖控制要求過高,甚至到了「強迫症」的程度,血糖偏高恨不能分分鐘內降至正常範圍。專家認為,過分苛求血糖的嚴格控制會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會引起各種嚴重的慢性併發症,影響患者的健康甚至是壽命,不過高血糖的危害通常都是長期、逐漸發生的,暫時不會威脅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卻是快速的,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嚴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腦中風,誘發心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

誤區五:飲食控制就是全素

不少糖友在飲食上容易走極端,比如認為某些食物一定不能吃,視甜品、水果為絕對禁忌,而某些食物對改善血糖有益要多吃,如市面上所謂的「糖尿病無糖食品」。因而,在飲食上有的基本只吃素或者粗糧。事實上,會影響血糖的不僅是人們意識中帶甜味的蔗糖、果糖,幾乎所有的食物種類,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等都會產生熱量而影響血糖。歸根結底,無論是吃主食、副食、水果還是所謂的「無糖食品」都要考量它所含的熱量。

減壓力、多運動 科學預防糖尿病

1、每天放鬆一刻鐘

緊張的工作、生活會讓人處於應激狀態。「在應激狀態下,人的身體進入戰鬥模式,血糖水平升高,隨時準備行動。」杜克大學醫學心理學主任理查德·瑟維特說,這會促使體內細胞出現胰島素抵抗,血液中的葡萄糖無處可去,便會出現長時間的高血糖。因此,你一定要學會放鬆自己,比如起床后做一會兒瑜伽或冥想、散步、聽聽輕音樂,還要記得做任何事前深呼吸3次。

2、每周少開一天車

有車族要在生活中搶出時間來運動。芬蘭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周鍛煉超過4小時,或每天達到35分鐘左右的人,即使體重沒有減輕,患糖尿病的風險也能降低80%。

3、保證好睡眠

經常睡眠不足6小時者,糖尿病的患病風險翻番。耶魯大學副教授克萊爾·亞基說:「如果你睡眠太少,神經系統會處於緊張狀態,影響調節血糖的激素。」因此,除了盡量不熬夜,還應注意睡前別喝咖啡或茶,避免長時間看電視等。

4、趕緊減點肥

明顯超重的人減肥5%后,即使不鍛煉,患糖尿病的幾率也會減少70%。也就是說,如果你體重80公斤,至少需要減4公斤。

5、少吃快餐和紅肉

明尼蘇達大學對3000名18—30歲的志願者進行了長達15年的隨訪。結果發現,每周吃快餐超過2次的人和平均每周吃快餐不到一次的人相比,體重增加了4.5公斤。哈佛大學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通過對3700名女性調查研究發現,每周吃至少5次紅肉者比少於一次者,患2型糖尿病風險高29%。愛吃熏肉、熱狗等加工肉類的人風險更高。

6、早晚一杯白樺茸

日本有關研究機構通過對比幾種菌類的β-葡聚糖含量和SOD活性,發現白樺茸中β-葡聚糖含量是桑黃的3倍,白樺茸中所含的SOD是靈芝的55倍。由於白樺茸具有抗病毒、強化免疫力與降低血糖、維持血糖正常等作用,所以已有研究機構進一步開發作為治療糖尿病用藥。白樺茸中的提取物,經過很多研究實驗證實確有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的作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