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的侵略?

馬上就是西方的「聖誕節」了,商家狂歡,年輕人熱鬧,過得比中國傳統節日盛大熱鬧多了。很多中國的有心人都在擔心和憂慮,這是西方對中國的文化入侵啊!面對這種入侵,我們難道就無能為力了嗎?很多戰友發來私信,希望占豪對此進行點評,這裡就藉此談談個人看法。

首先,對所謂的「聖誕節」,主要是商家和年輕人在過,大多數有一定年齡閱歷的人,對此是無感的。商家,是找機會搞商業活動,他們的目的是找噱頭做生意賺錢,當然是不會考慮文化入侵之類這些高大上事情的。在他們眼裡,「聖誕節」與近幾年商家搞出的雙十一、雙十二並沒什麼不同,都是促使「忽悠」消費者花錢的日子而已。

其次,在年輕人眼裡,他們也不會有所謂文化入侵之類的想法,在他們眼裡只有好玩和熱鬧而已。有心的人,在這樣的輕鬆熱鬧的氛圍下,藉機向心儀對象示好、表白。想想看,借所謂「聖誕節」送個禮物就可脫單,這事絕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啊。哪怕不脫單,年輕人大家一起樂一樂,也是多一些機會嘛!再退一步,哪怕都和這些無關,和小夥伴藉機happy一下又有什麼不好呢?所以,在他們心裡,也不會想到什麼文化入侵,他們只是藉機快樂,僅此而已。

Advertisements

事實上,由於中國的重大節日普遍都比較嚴肅,有其深刻和特殊的內涵,大家一般都不會像過洋節那樣肆無忌憚地嗨。譬如,中國清明節是祭奠祖先的,你能happy嗎?但西方的鬼節——「萬聖節」,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嗨。再譬如,中秋節是團員的,春節的傳統是回家躲起來過年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等等。哪怕就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其故事背景也是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鵲橋會,大家傷心還來不及呢······所以,由於中國缺少像西方重大節日的那種可以「狂歡」的節日,於是年輕人就選擇了西方的節日來釋放自己年輕的能量。之所以這樣,還是和文化本身有關,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普遍比較嚴肅和深刻,西方文化在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后,隨著時間推移到近代則顯得更加淺白,更加隨性。

Advertisements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過所謂「聖誕節」的不都是年輕人,折騰所謂「聖誕節」的不都是商家嘛!年輕人荷爾蒙旺盛,喜歡熱鬧放鬆,商家藉機發財,如此而已,很少人把這事當成什麼神聖的事來看,不過就是買買買,玩玩玩!

站在這個視角,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認為,我們不能因此去苛責年輕人,也不應去苛責商家。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如此客觀上會抑制傳統文化而張揚西方文化則是事實。那麼,我們該怎麼看待和解決呢?占豪有兩點意見:

一、我們應該對一些洋節進行更名。

所謂「聖誕節」、「萬聖節」不知道都是誰翻譯的,翻譯的人一定是西方文化崇拜者,如果不是外國人就是文化上缺乏自信的中國人。因為,聖人在中國是有非常特殊含義的辭彙。「聖誕節」、「萬聖節」這裡的聖其實都有聖人的意思,「聖誕」是耶穌誕生的意思,「萬聖」則是把所有聖徒的節日翻譯成了「萬聖」。在中國,聖人則是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中國真正的聖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孔子,連孟子都只能稱作「亞聖」。在西遊記中,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也就是說和玉皇大帝並齊的大聖人,中國古代皇帝才稱作聖上。由此可見,聖人在中國是非常特殊的辭彙,古代只有德行、知行完備的至善之人才能稱作聖人,只有皇帝才能稱作聖上,其他人也好、神也罷,都不能稱聖。

然而,由於近代中國是被侵略的半封建半殖民國家,動亂百年將我們的文化自信由天上打落到了地下,於是掌握話語權的一些精英,自然就有了媚西方的心理,並且把傳統的東西都打上了落後糟粕的標籤,把西方思想都打上了先進精華的標籤,結果就有了所謂的「聖誕節」、「萬聖節」這種不太合適的翻譯。這種翻譯,在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看來,是近代中國文化精英在世界上失去話語權、失去文化自信狀態下的一種語境表現。說了,正是因為沒有文化自信,他們才會這麼翻譯。否則,如果他們還把「聖人」看成特殊內涵的辭彙,就不會隨便使用這個辭彙。

然而,今天的我們已經開始恢復了文化自信,再繼續沿用這樣沒有文化自信的翻譯已經不太合適了。所以,占豪認為,我們應該對像「聖誕節」、「萬聖節」這樣的西方節日進行更名,譬如把「聖誕節」恢復為「耶誕節」,把「萬聖節」調整為「西方聖徒節」,讓中國的「聖人」之「聖」回歸到其本來含義,不要把中西方文化進行胡亂混淆。西方的「耶誕節」挺好的,那就叫「耶誕節」;西方的聖徒節挺好的,那就稱作「西方聖徒節」。

二、我們應該打造一些既有傳統意味,又與傳統節日情緒不同的節日。

中國古代,20歲男生行加冠禮,就是成年了;女生15歲及笄之年就開始準備出嫁,算成年了。中國男人和女子成年後,都有非常規範的禮節、規矩,哪些能幹哪些不能幹,都有非常明確地行為規範。所以,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非常嚴肅有禮的社會,因此重大節日一般都有非常深刻的含義,往往也就缺乏現代人崇尚的歡樂氣氛,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矜持。進入現代,人的思想解放了,有些老的不合時宜的規矩、禮節也被拋掉了,人的生活狀態和過去有了很大不同,人們崇尚輕鬆愉快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一些節日缺乏歡樂元素的缺點就凸現出來了,於是洋節就被崇尚。說白了,正是在大眾有廣泛消費、歡樂的需求,而傳統重大節日中不具備,再加上前些年的崇洋媚外,於是就有了洋節比中國節過得還盛大隆重的現象。

那麼,中國真的沒有輕鬆歡樂的節日嗎?非也!中國傳統節日很多,在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看來,能開發出來的歡樂節日也有幾個,我們不妨說一說。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就是歡樂的節日,這一天傳統習俗是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但是,由於剛過完春節這個長節,再加上放炮、賞月、猜燈謎等都因為現實條件而讓人們失去了興趣,所以這一天很難開發成為能讓大眾狂歡的節日,能張燈結綵顯示節日氛圍就不錯了。

但是,像二月二龍抬頭的春龍節,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生日的上巳節,六月初六的半年節、晒衣節,都是可以開發出來的歡樂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是敬龍祈雨的日子,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這一天就是中國人的「抬頭日」、上進日,這多好的寓意。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的生日,是踏青祭奠我們共同祖先的日子,這正好是年輕人可以踏青狂歡發揚軒轅精神的日子,多好。六月六晒衣節,今天的曬就是要表現的意思這一天年輕的姑娘們穿得漂漂亮亮,等待心上人的表白;年輕的男子,在這一天則可以變著花樣表現,向自己心儀的女生表白······像這些傳統的節日,與時俱進地開發好、經營好,一定能重新煥發光彩。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嚴肅的重大節日外,也就有了輕鬆歡快的節日,當這些節日大家過習慣了,像「耶誕節」和「西方聖徒節」這樣的節日,自然也就淡了。哪怕就是繼續存在,其實在文化上的影響也會小得多。

所以,在這方面,占豪建議國家層面應該好好挖掘一下傳統節日,好好挖掘一下傳統文化,好好與時俱進地發展一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寓意與現代文化、現代思想、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歡快節日文化。在傳統節日上進行創新,我們需要加入一些新的既有傳統含義又有現代意義的元素,這方面可能需要好好好思索和創新一下。

我們總說要文化復興,不能都文化復興了,老百姓對輕鬆歡快節日的訴求還都被西方的節日給佔據著,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