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理財智慧

「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吾言「民而購之」。

可以確定,中國古代是沒有經濟這一詞的,只有買賣。自然,古代人的理財觀就比較簡單了。

說起古代理財高手,首先要提的當屬陶朱,就是那個一直被認為與范蠡一個人的賺錢高手。陶朱的理財觀為 「積少成多,積腋成裘」而已,也就是多賺錢,少花錢,財聚之。所謂「治產積居」,並以教子孫守業,所謂「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以經營之道而理財。

這也是現在大多數人的理財觀念——省,這種方法,中規中矩,如若沒有穩定的且較大額的收入來源,人生短短數十載,想要極少成多還是比較困難的。

第二個應該說說呂不韋。「來往販賤賣貴」,一語即中其理財觀——搞投機,賺差價,得巨資而再如此往複。與贏異人之交,正是其理財觀的體現,「此奇貨可居」,道出了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政治經濟觀——搏政治是以小得大,權錢交易當始於呂不韋。

Advertisements

對於古代而言這絕對是聰明的賺錢辦法——投機、賺差價,但也必定是要擔當一定風險的。這種投機、賺差價的方法就類似於今天的期貨靠的是時間或空間差造成的差價。

第三個要說的應該是一個階層,也就是豪族。明人錢士升說:凡富家必有莊田,有莊田必有佃戶,佃戶力田完租,以便富家辦納糧稅,而因收其餘以養人口。至於穡事方興,青苗不接之際,則富家每出母錢以貸之,而商賈之擁厚資者亦以質庫應民之急。且富家之用物也宏,凡養生、送死、賓客、游觀之費,百工力役皆仰給焉,則是富家者固窮民衣食之源也。(《定人心消亂萌疏》,載光緒《重修嘉善縣誌》卷31奏疏,光緒十八年刊本。)可見這個豪族階層,以擁有田地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以依附的農戶為勞力資本,理財觀念不外乎「人多力量大」,保住固定資產就是拿穩了聚寶盆。

Advertisements

這類理財就類似於現在的坐地收租,以固定資產的租金獲取財富,因此,這種方式對於今天來講仍舊是十分好用的,但能依靠固定資產穩定獲得收入來源的人必定是少數,此方法並不適用於大眾。

第四個來說說清以來的晉、徽二商,這是默默利用地緣的相對優勢,最終發展成絕對優勢,成就了富裕之家的生活,讓家族的力量不再只是江南之地所獨有。他們的理財觀念,不外乎「以信立人」「勤儉持家」,看準時機,一把投下,保持經營規模與祖訓(第一代發財人的言行),只要孩子不敗家,就沒問題。

這類理財方式比較靈活,除了勤儉擁有穩定的資產,還需要在擦亮雙眼尋找合適的投資,利用其他的投資,獲得收益,做到真正的錢「生」錢,這其實跟現在的理財觀念比較相似了。

現今的理財方式更是層出不窮,股票、基金、期貨、銀行理財、P2P理財等等,等等。但他歸根結底其實就是讓財富增值。

現在的人們對於金錢的渴望,不僅僅是因為金錢能解決人的溫飽,解決人們對物質的需求,更是因為在獲取的過程中,它讓人產生了成就感。不論何種方式,理財始終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時代,只要有物質,有交易,理財這件事就一定會一直存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