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保肝——慢性肝病(HBV/HCV)脂肪肝、藥物性,聯合應用!

抗炎保肝藥物的應用

抗炎保肝藥物的藥理作用存在差異,各有特點,值得進一步研究。應結合各種病因肝臟炎症的特點和不同藥物的功能特性進行適當選擇(Ⅱ)

保肝藥物的分類及其作用機制——抗炎類

作用機制

抗炎:針對炎症通路,廣泛抑制各種病因介導的相關炎症反應

免疫調節: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誘生IFN-γ,增強NK細胞活性

抗過敏、抑制鈣離子內流

代表藥物為甘草酸類製劑(復方甘草酸苷)

病因治療與抗炎保肝治療

抗炎保肝治療是肝臟炎症綜合治療的一部分,並不能取代抗病毒等病因治療;反之,抗病毒治療等病因治療也不能完全取代抗炎保肝治療

對於肝臟炎症,無論是否存在有效的病因療法,均有必要實施抗炎保肝治療。對於缺乏有效病因治療或暫不能進行病因治療的部分患者,更應考慮抗炎保肝治療(Ⅰ)。

Advertisements

雖然抗病毒治療對於慢性乙型肝炎(CHB)及慢性丙型肝炎(CHC)等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但並不能充分和直接控制肝臟炎症反應,包括ALT 增高的問題,故應同時適當予以抗炎保肝治療(Ⅰ) 。

抗HBV藥物不能取代其他保肝藥物

抗炎保肝對抗病毒治療的影響

1、為抗病毒治療提供良好的內環境

抗炎作用:控制炎症因子和免疫性因子而發揮抗炎作用

調節免疫: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誘生IFNγ並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發揮免疫調節功能

2、可能有一定抗病毒作用

一項未進行抗病毒治療的CHB患者的長期隨訪顯示:僅用抗炎保肝藥物仍有9.4%~15.1%患者HBVDNA陰轉,HBeAg陽性患者血清學轉換率達25.3%(主要使用甘草酸苷製劑)

Advertisements

抗炎保肝對抗病毒治療無不良影響的證據

1、指南推薦

2008年日本《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治療指南》指出:使用IFN有時不能將ALT降低,此時可單用或聯用保肝藥物甘草酸苷製劑

2、臨床證據

已證明甘草酸苷製劑對抗病毒治療無不良影響

初步發現甘草酸苷製劑有助於提高抗病毒藥物療效

已發現酒精及藥物性肝損傷所致ALT增高並不能為HBV攜帶者帶來有效免疫應答

保肝藥物的分類及其作用機制——非抗炎類

抗炎保肝藥物的應用指征——各類急慢性肝臟炎症

血清ALT水平顯著升高或肝組織學有明顯炎症壞死者,在及時進行病因治療的同時,應給予適當的抗炎保肝治療(Ⅰ)

抗炎保肝藥物的應用指征——慢性病毒性肝病

HBV 感染:

當首次出現血清 ALT升高時,為了準確判斷其是否進入免疫清除期及進行抗病毒治療,不建議過早進行抗炎保肝治療(Ⅲ),而應監測1-3個月(Ⅲ)。

若為慢性乙肝,血清ALT≥2 × ULN,或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存在明顯炎症(分級≥G2),抗病毒治療同時可抗炎保肝治療(Ⅰ)

HCV 感染:

只要血清HCVRNA陽性,且無抗病毒治療的禁忌證,均應給予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其中,對於血清 ALT升高或肝組織學顯示有明顯炎症的患者,應給予適當的抗炎保肝治療(Ⅲ) 。

抗炎保肝藥物的應用指征——脂肪性肝病

對於輕度脂肪肝且肝功能異常者,在增加運動鍛煉和調整飲食內容的基礎上或在戒酒後仍有ALT、AST 及 GGT升高,以及肝臟活體組織檢查證實病程呈慢性進展性經過者,可適當選用抗炎保肝藥物。

抗炎保肝藥物的應用指征——藥物性損傷(DILI)

1、在停葯的基礎上進行抗炎保肝治療

2、應用抗結核藥物及抗腫瘤藥物時,通常建議預防性應用抗炎保肝藥物(Ⅰ)

抗炎保肝藥物的聯合應用

不同抗炎保肝藥物的聯合應用有可能起到更理想的抗炎保肝效果,例如抗炎類保肝葯(甘草酸類製劑等)和非抗炎類保肝葯(如多烯磷脂醯膽鹼等細胞膜穩定修復劑)的聯合應用(Ⅲ)。

同時使用的抗炎保肝藥物種類一般不宜過多,通常選用1-2種抗炎保肝藥物,最多一般不超過 3 種,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通常不推薦選用主要成分相同或相似的藥物進行聯用。用藥期間注意定期隨訪監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Ⅲ)。

抗炎保肝藥物的用藥療程和防治措施

用藥療程應根據不同病因及病情而定。

甘草酸製劑等藥物應注意逐漸減量、維持治療,然後緩慢停葯,以減少或避免病情反覆(Ⅲ)。停葯后仍應注意監測病情。

適當休息,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生活方式,控制或避免各類肝損害因素的刺激,定期體檢和發現肝臟病情變化,上述措施對於防治各類肝臟炎症具有重要意義(Ⅲ)。

抗炎保肝藥物的代表 - 甘草酸類製劑

可改善各類肝炎所致的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等生化異常,明顯減輕肝臟病理損害 ,改善受損的肝細胞功能,對慢性肝炎、DILI均有較好作用(Ⅰ);

治療病毒性肝炎時可與抗病毒製劑聯用 ;

治療 AIH 也可與免疫抑製藥物聯用,適用於 部分不宜使用 GC 等免疫抑製劑的患者 (Ⅱ -1、Ⅱ -2)。

甘草酸製劑獲多個《指南和共識》推薦,有效防治肝損傷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2010年版

•《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急性藥物性肝損傷診治建議(草案)》2007年版

•《肝纖維化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2004年版

•《肝衰竭診療指南》,2006年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年版

•《血液病患者藥物性肝損傷的預防和規範化治療專家共識》

•《肝臟炎症及其防治專家共識》2014年版

•日本《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治療指南》1,2008年版*

復方甘草酸苷 52周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

肝臟炎症是肝臟疾病進展的病理基礎,是各種肝病的共同通路;

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能較客觀反映肝臟炎症嚴重程度及疾病進展情況,血清ALT升高是反映肝臟炎性損害的常用指標;

抗病毒治療尚未完全解決慢性乙型肝炎(CHB)及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所有問題,應將抗炎保肝作為綜合治療的重要部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