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遷墨脫的民族——門巴族

門巴族,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群山峽谷中 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有著豐富的文化,悠久的歷史,神秘,而優美。

門巴族人絕大部分居住在西藏的墨脫縣。境內氣候隨海拔高度的不同而變化,從寒帶到熱帶均有分佈。門巴族居住的河谷地帶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根據民間傳說、藏文文獻記載以及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分析,門巴族是由喜馬拉雅山南麓門隅地區的原始土著群體與周圍地區原始人群逐步融合而成的。

大約在7世紀以後,門巴族已經形成。

「門巴」,即為「居住在門隅的人」。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後來成為門巴族的自稱。

吐蕃王朝統一西藏各部后,在門隅地區設官統治。

13世紀,門隅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

14—18世紀,西藏地區政權更替頻仍,統治勢力除對西藏的治理,也加重了對普通民眾的剝削與壓迫。在三大領主——官家、寺院和貴族的層層盤剝下,曾長期生活在這裡的門巴族人民逐漸淪為農奴,生活益發貧苦。

Advertisements

18世紀後期,門隅和達旺地區的門巴族,由於不堪忍受西藏農奴制的壓迫和剝削,以及強烈地震等自然災害,一部分人被迫東遷。

據曾去過白馬崗的人說,東部的白瑪崗是「不種青稞有糌粑,不養氂牛有酥油,不修房屋有房住」的仙境。

於是,門巴族人懷抱對於「蓮花聖地」的宗教幻想,北越喜馬拉雅山,再沿雅魯藏布江往東轉南,東遷白馬崗(即墨脫),使墨脫成為門巴族的聚居地。

墨脫古稱「白馬崗」,藏語意為「隱藏著的蓮花聖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雅魯藏布江貫穿全境。

遷徙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其間,他們曾被當地頭領追趕阻攔,也曾被官兵追趕,有一些門巴族人為此獻出了生命。

遷到白馬崗后,與長居於此的珞巴族因經濟、宗教等的分歧,產生了矛盾。雙方訴諸武力,後門巴族在波密土王的支持下,與珞巴族達成合解。

Advertisements

1930年,波密土王政權滅亡,墨脫又為西藏政府所統治,直至新中國成立前。

1959年7月,墨脫縣人民政府宣布成立。1968年,墨脫完成土地改革。


語言屬藏語支,方言差別較大

由於歷史上和藏族之間在政治、經濟、宗教等的密切聯繫,使用藏文、藏曆、藏幣,許多人懂藏語。在門巴族辭彙中,有不少藏語借詞。

原始宗教和藏傳佛教並存

因為受藏族文化的影響較深,宗教信仰複雜。藏傳佛教歷來受官方支持,占統治地位。

所信仰的原始宗教,天有天神,地有地神,神靈無所不在,與藏區的苯教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