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真的如此可怕嗎?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來源: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公眾號

前央視主持人方靜女士11月18日上午10點26分因癌症醫治無效在台灣去世,年僅44歲,據知情人稱,前段時間方靜的身體確實出現了問題,由"胃癌轉為肝癌"。

聯想起前不久國慶期間,在滬上醫療圈同樣有一位年僅38歲的醫生自己也因胃癌肝轉移離開了朋友和親人。同樣在2015年,日本NHK-BS1頻道節目《國際報道》主播黑木奈奈在2014年7月意外發現罹患了胃癌,因病情急轉直下,不幸逝世,年僅32歲,事業剛剛起步就離世。

胃癌無葯可治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為何我們屢屢看到聽到都是胃癌去世了,而且如此年輕。那麼首先,我們就需要了解下胃癌是怎麼樣的一個疾病。

Advertisements

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及軟組織外科龍子雯醫生介紹,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居第4位,病死率居第2位,我國是胃癌高發地區,每年新發胃癌病人40餘萬例,佔據全球年新增病例的50%。它分為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早期胃癌經過系統正規的治療后的效果非常好,而進展期胃癌就千差萬別了。我國平均早期胃癌的診斷僅為10%,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數據顯示目前在20%左右。而進展期胃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手術,仍約60%的病人術後會複發、轉移,70%出現在術后2年,90%出現在術后5年內,其中有30%的患者經血行轉移,多見於肝臟、肺臟或骨髓等處,50%的患者會出現腹膜轉移。

由此可見,方靜女士,青年醫生和黑木奈奈被發現時都是進展期胃癌,因此治療效果欠佳。

Advertisements

從現有的資料分析方靜應該死於胃癌肝轉移,那麼致女主播於死地的胃癌肝轉移到底是個什麼鬼?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及軟組織外科黃華副教授指出,胃癌肝轉移就是原發於胃的癌症發生了肝臟的轉移。腫瘤細胞從原發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體腔,遷徙到他處而繼續生長,形成與原發瘤同樣類型的腫瘤,這個過程稱之為轉移。轉移形成的腫瘤稱之為「轉移瘤」,它有別於「肝癌」,肝癌是直接從肝臟發生的腫瘤,又稱為「原發性肝癌」。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應該明白了,奪走方靜生命的罪魁禍首是胃癌,而不是「肝癌」,更不是「胃癌轉為肝癌」,準確的講是胃癌肝轉移

胃癌肝轉移,主要通過血道轉移,以往數據顯示胃癌肝轉移的5年生存率幾乎為0,胃癌肝轉移一旦發生預后極差,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消融治療、介入治療、全身化療和靶向治療,但是療效普遍較差,只有少部分轉移瘤為單發或者雖為多發但是局限於一個肝葉的患者才有手術機會。即便接受胃原發灶及肝轉移灶切除手術者5年生存率低於10%。

早期胃癌預后良好,5年生存率達100%,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然是提高胃癌療效的關鍵因素,重視「小胃病」及時就診非常重要,如果長期感覺上腹部不適、隱痛、悶脹等就應該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千萬不要等到腫瘤細胞這個邪惡的「種子」種進肝臟這塊「土壤」,也就是說發生肝轉移再去就診。

誰比較容易得胃癌?

胃癌的高發年齡在50-60周歲,當然統計資料顯示小於40歲的青年人查出胃癌后,往往是進展期的,從而導致青年人的胃癌效果比較差。

目前胃癌的病因有許多,歸納如下:

1地域與飲食

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高。

長期食用熏烤、鹽腌食品的人群中胃遠端癌發病率高。

吸煙者的胃癌發病風險較不吸煙者高50%。

2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已早在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並證明該細菌感染胃部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兩位學者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更是將幽門螺桿菌列為第一類高危致惡變因子。我國胃癌高發區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

3癌前病變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殘胃,這些病變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過程、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轉變為癌。

4遺傳和基因

胃癌患者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調查發現,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即父母和親兄弟姐妹)得胃癌的危險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比較著名的如拿破崙家族,他的祖父、父親以及三個妹妹都因胃癌去世,整個家族包括他本人在內共有7人患了胃癌。國際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路(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分型:

1.EB病毒感染型

2.微衛星不穩定型

3.基因穩定型

4.染色體不穩定型

胃癌的分子分型與患者的複發、轉移密切相關,為臨床治療提供合理的路線圖。

如何早期發現胃癌呢?

發現之後如何治療?

早期胃癌的療效很好,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早期發現呢?答案就是癥狀結合必要的檢查,其中最為合適的篩查手段就是胃鏡。一次及時的胃鏡檢查可能只是花去了你半天的時間和相當於一頓日式料理自助餐的費用,但所換回的健康,其價值則是難以估量的。

2014年我國的內鏡共識指出:

•根據血清PG(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和H.pylori抗體檢測

•A級,PG(—)H.pylori(—)患者可不行內鏡檢查

•B級,PG(—)H.pylori(+)患者至少每3年行1次內鏡檢查

•C級,PG(+)H.pylori(+)患者至少每2年行1次內鏡檢查

•D級,PG(+)H.pylori(一)患者應每年行1次內鏡檢查

在治療方式上,早期胃癌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首先應強調首次手術的規範性與根治性。目前內鏡下微創治療發展迅速,早癌患者可行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或者內鏡下粘膜切除術進行診斷性治療,然後經評估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外科治療,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避免「挨一刀」的痛苦,僅靠內鏡手術就達到治癒的效果。而胃癌病情若超過早期,則首選外科治療,再根據手術評估決定是否輔以放療或者化療。

如何預防(管住嘴)

1.不吃霉變的食物和腌菜。黴菌中有些是產毒真菌,是很強的致癌物質,同時食物在產毒真菌作用下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二級胺,而腌菜中含有大量此類物質,在機體內可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而致癌。

2.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3.要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飲食的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進食過快或過燙,對胃會產生損傷性的刺激。

4.不吃或少吃煙熏和油煎食物。熏魚和熏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如3-4苯並芘和環芳烴。油炸、烘烤、燒焦食物和重複使用的高溫食油中也含有此類致癌物質,所以應盡少食用。

5.不吸煙、少飲酒。吸煙與胃癌有一定的關係,因為煙霧中含有苯並芘、多環芳香烴、二苯並卡唑等多種致癌和促癌物質,可導致食管癌和胃癌的發生。酒精本身雖不是致癌物質,但烈性酒會刺激胃粘膜,損傷粘膜組織,促進致癌物質的吸收。如果飲酒同時吸煙,其危害性更大,因為酒精可增強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加強對煙霧中致癌物質的吸收。

總之,胃癌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發現它太晚,發現它太遲,發現它后又沒有得到徹底和根本的治療,從而才會發生以上的英年早逝的案例。讓我們一起從現在開始,從自我做起,全民保「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