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傳播史之茶葉傳播小史

茶葉的消費情形與咖啡如出一轍,也是在價格下跌以後逐漸普及的。茶葉原產於印度與中國接壤的地區。成書於公元350年的中國古籍就已指出茶是種葯飲,到了8世紀晚期中國人已經普遍養成了喝茶的習慣這點可從課稅制度看出來。雖然沒有人知道日本人是於何時開始學會喝茶的,但有證據顯示,茶葉在公元815年出現於日本,茶樹種子則是佛教僧侶從中國帶來之後種在寺廟庭院里的,後來為了體現禪理而發展出來的「茶道」在日本文化當中受到重視的程度反倒甚於中國了。1610年時,荷蘭人首度將茶葉輸入歐洲,但是價格居高不下,直到1713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與廣州直接通商,情形才改觀,此後合法與不合法的茶葉貿易也漸次增加。1784年間,英國政府不再徵收大部分茶葉的關稅茶稅降低使得走私者無利可圖,茶葉消費量小隨之增加,例如18世紀末英格蘭與威爾士每人每年消耗將近一公斤茶葉,而且所付價錢只有1720年的四分之一。

Advertisements

英屬東印度公司及其競爭對手持續擴大對中國的貿易,是制茶業邁向全球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第二階段發生:於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列強紛紛壟斷茶葉栽培之後。當時荷蘭人把茶樹帶到爪哇,種在不堪栽植咖啡的土地上。英國人也把茶樹引進印度和錫蘭—當地的咖啡樹遭受蟲害,致使咖啡業損失慘重,結果只好將枯死的咖啡樹砍下,運回英國製造茶几的桌腳。

1887年4月,茶葉貿易的發展出現了一個轉折點,當時歐洲最大茶葉消費國—英國從印度與錫蘭進口的茶葉首度超越了中國茶,這主要是基於成本考量。中國對出口茶葉課徵的關稅較重,生產效率又比不上印度大茶園。為了維持高價他們乾脆減少茶葉供應量,結果無功而返,因為制茶業不再由中國獨佔,而是被印度和錫蘭的生產者取代了。像立頓這樣積極的零售商,就是直接從印度及錫蘭採購茶葉,而且採取薄利多銷的方式,每磅茶葉只賣一先令多一點連最窮的人都買得起。第三階段是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這時茶葉栽培已從亞洲遠播至非洲東、南、中部。1952年,非洲種植茶樹的士地已達3.9萬公頃,茶葉產量則超過2.1萬噸。同時期亞洲南部商用茶的生產量也大為增加,茶樹種植帶分佈範圍極廣,東起台灣,西至伊朗和俄羅斯高加索地區。茶樹栽培也傳到了巴西阿根廷、秘魯。雖然這些茶樹在適合種植咖啡的南美洲土地生長良好,卻始終未能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這也許是面臨太多競爭產品的緣故。不但打不過咖啡和可可,還輸給了瓜拉納和巴拉圭茶,巴拉圭茶的消費者超過兩千萬人,分佈於巴西南部烏拉圭、巴拉圭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以及秘魯部分地區。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